打造人文底蘊深厚、功能復合多元的老城特色街區,不斷提升老城顏值,提升市民幸福生活指數。在今年初召開的市七屆人大七次會議上,市人大代表陳洪芳提出《關于加強老城區特色街區建設的建議》,為加快推進城市更新,不斷提升老城顏值鼓與呼。市商務、規劃、住建等職能部門認真辦理這份建議,多措并舉改善環境品質,不斷提升綜合服務能級。
特色街區凝聚了城市記憶和文化內涵,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金名片”、城市休閑的“新載體”,對促進消費轉型升級,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份建議提出,近年來,我市將特色街區建設與舊城改造更新統籌推進,重點打造了1958躍進路歷史文化街區、馬家巷網紅美食街等特色街區,“綿州記憶”特色街區入選全省特色街區提升改造示范項目,老城區特色商業街區培育成效明顯。在特色街區的輻射帶動下,逐步形成了以街區為核心的商業集群,在拉動消費、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老城區更新打造中還存在著缺少整體規劃布局、財政投入不足、配套功能不夠完善、運營管理主體缺失等問題,難以發揮其集聚效應和吸引能力。
這份建議從突出規劃引領、強化政策扶持、提升街區品質、發揮市場作用、強化市區聯動等方面對老城區特色街區打造提出了思考與對策。具體包括高標準制定城區特色商業街規劃,引導街區風貌打造,優化街區業態分布,從而形成錯落有致、整體協調的街區商業布局;將特色街區建設納入全市服務業發展重點扶持范圍,加大財政對特色商業街區改造提升工作的投入;緊扣街區規劃定位吸引優質商家、首店品牌入駐,不斷充實街區業態,深挖綿陽本地傳統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融入科技、人文、城市記憶等現代文化元素,進一步提升街區整體建設水平,提升街區品質。
市商務、規劃、住建等職能部門高度重視這份建議的辦理,在回復中表示,我市高度重視老城區特色街區建設工作,在充分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城鎮、街區的同時,不斷挖掘綿陽獨有的人文地域特色,營造生態宜人、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文化街區。并合理利用綿陽山水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特色資源,有機融合城市業態、生態、文態和形態,科學確定街區商業業態,加強老城區特色街區風貌和特色商業街區打造,積極引導街區商業設施布局,積極挖掘老城新價值、拓展城市新業態、打造地方新名片,適應城市發展新要求。同時,我市以街區提升打造為契機,聯合大型商家、管理運營團隊,不斷優化調整街區商業品牌結構,大力招引國際品牌、中華老字號品牌;結合綿陽科技優勢,大力發展科技休閑類、科技娛樂類業態;結合書畫文化,大力發展文化休閑、發展文化和零售的復合業態;提升街區整體凝聚力,打造獨具綿陽特色的商業街區,不斷提升街區品質。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范萌)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