踴躍發言(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陳冬冬 攝)
切實保障改善民生,努力開創共享發展新局面,這是未來五年綿陽的工作重點之一。圍繞這一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命題,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從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完善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設健康綿陽、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等方面展開熱議。
焦點話題
緊緊圍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得到更好滿足,共同富裕取得新進展,建成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精彩回放
過去五年,我市傾情用力辦實事、惠民生,人民福祉水平全面提升,成為全省首批全域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國家認定的城市。建成綿陽飛行職業學院,全市高等院校達到15所。新增三級醫院2家、總數達到19家,省內首家地級市兒童醫院建成投用。財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保持在60%以上。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7.9萬人。學前教育“80·50”攻堅任務圓滿完成,高中教育水平全省領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9%、9.3%。民生改善已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為耀眼的亮點,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代表委員熱議
任莉是一名基層代表。她希望能關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這一社會民生熱點問題。在她看來,小小電梯承載著群眾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的居住幸福感。任莉表示,目前,城區老舊小區較多,但老舊小區安裝電梯這一項目推進卻較為緩慢,高層住戶認為支出費用較高,底層住戶認為電梯安裝影響采光,各種矛盾屢見不鮮。任莉希望政府在每部電梯補貼15萬元的基礎上再增加資金補助,同時加大其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升老舊小區電梯安裝率。
教育是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程倩代表建議,在繼續鞏固提升普通教育優勢的同時,搶抓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機遇,及早研究制定全市職業教育發展規劃,通過新辦、招引、改擴、合作辦學等模式,迅速啟動布局我市多層次職業教育院校,圍繞我市工業強市戰略需求,開辦相關職業技術專業,為全面建設中國科技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綿陽培養能工巧匠、技術骨干,打造綿陽教育的新名片、新引擎。
在綿陽,各大公立醫院都處于主城區,距離主城區較遠的區域優質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群眾看病問診需要來回奔波。為此,肖敏委員建議,進一步優化醫療機構布局,大力推進醫療資源整合,最大限度發揮資源效能,為群眾提供最優質、最便捷的醫療服務。同時,她還建議不斷鞏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提高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快“健康綿陽”建設,努力維護群眾健康。
但春艷代表也很關注健康這個話題。她建議繼續優化調整“兩病”用藥目錄,重視高中教育階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醫保行業的執法相關業務培訓,提高工作能力,建立醫療保障基金監管執法機構,維護人民群眾的“看病錢、救命錢”。
古往今來,綿陽哺育了唐代詩人李白、宋代文豪歐陽修、清代才子李調元等無數杰出人物,李白文化、嫘祖文化、大禹文化、文昌文化等底蘊深厚,兩彈一星、國防科技文化獨具魅力,催人奮進。馮小涓委員認為,文化資源包括傳統文化資源和現代文化資源,在這一塊上,綿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政府應該努力發掘本地優秀的文化資源,貼上響亮的文化標簽并不斷延伸其內涵。“綿陽要樹立‘大文化觀’。”馮小涓說,文化應該融入到城市方方面面,融入城市建設、工業、農業、旅游當中,在城市建設中注重以展覽雕塑等形式展現綿陽文化,加大保護力度,并不斷挖掘其內涵特色,將文化具象化,然后通過展陳的方式展現出來。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文宇)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