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研討會的主旨就是發揮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優勢,在深入開展鄉村社會調查的基礎上,科學認識和把握當前‘三農’問題的現狀與前景,結合實際分層分類,提出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思路和舉措。”12月8日,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研討會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育長、教授龔維斌這樣開篇。
話音剛落,掌聲經久不斷。線上線下、來自全國各地黨校系統的專家學者們激動不已、拭目以待。
何以激動?不止是因為調查成果和科研進展的分享,更多在于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焦點的“唇槍舌戰”,每一名專家、學者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和發展重點、路徑、難點及對策,共同就如何推動鄉村的組織、產業、文化、人才和生態振興等方面,交流了最新理論動態和發展信息,在一場場“頭腦風暴”中討論一個舉措、研究一些創新、分享一點方法……
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張占斌坦言,中央確定了共同富裕的先行試驗區,要以此為榜樣,充分挖掘各地、各方面的優秀經驗,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鄉村,當前我國鄉鎮數量多、規模小、密度大、實力弱稀釋了公共資源,降低了服務效能,增加了服務成本,制約著經濟發展。因此,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賴德勝看來,開展鄉村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勢在必行,鄉鎮行政區劃的調整有助于促進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的增加,有利于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產業振興和產業脫貧,推動形成更多區域增長極。
隨著討論的深入,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擦出了極具前瞻性的思想“火花”。
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農村空心化是繞不開的話題。寧夏回族自治區委黨校(寧夏回族自治區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狄國忠認為,應對農村空心化,必須實施農村地區教育、醫療、服務水平提升行動,吸引和培養一支懂農業、扎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不斷增強農村發展后勁。
取“經”迫在眉睫,“論”智勢在必行。研討中,四川聲音、綿陽經驗,同樣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強烈反響。
綿陽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中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綿陽如何“發聲”?
成都市委黨校(成都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副教授常曉鳴的答案讓人眼前一亮:如何進一步推動綿陽城市功能、產業配套、生活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與鄉村供給之間有效銜接,成為決策的重中之重。綿陽在城市發展的規劃、建設、管理過程中,在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和省委關于鄉村振興的工作部署基礎上,若能加強鄉村地區與城市之間的互動,必能為鄉村振興謀得新的發展路徑。
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李后卿則認為:綿陽的部分鄉鎮已經走出了鄉村振興的路子,農民在種植基礎上又有了加工、服務和運輸,第一產業已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延伸,既拉長了產業鏈、價值鏈,又讓農民增加了收入、開闊了視野。在整個鄉村振興過程中,綿陽最突出的優勢是科技,如何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和產業優勢,依靠科技持續打響綠色低碳發展的品牌效應,是決策者們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
作為土生土長的綿陽人,市委黨校(綿陽市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任翠華則認為,當前綿陽鄉村建設的重點是打造農業種業芯片。綿陽的種業發展歷史悠久,像三臺、平武都擁有自身的“拳頭”產業,應如何繼續發力,保持產業優勢?其重點就在于突出核心產業,在產品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等方面“下深水”,縣域之間也要加強強強聯合,深挖資源稟賦、加強規劃引領,在人才引進、資金安排、政策保障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幫助特色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謝艷 王敏 實習記者 岳坤)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