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疏通灌溉“毛細血管” 潤澤良田5000余畝
三臺水網工程(二期)金回支渠建設有序推進
綿陽新聞網訊 “你瞧,水渠馬上就要修到我家地邊了,大春用水高峰馬上就來,就盼著早點通水。”近日,記者來到三臺縣水網工程(二期)金石鎮金回支渠施工現場時,金石鎮泉源村村民譚芳琴正在不遠處駐足觀望。
這些天,譚芳琴每天都要到金回支渠施工現場轉悠,看著施工進度一天天推進,心里說不出的歡喜。“以前這條水渠到處滲漏,淤泥積得老深,我們只能去旁邊堰塘挑水,水田都改種了玉米。”對于守著3畝水田的譚芳琴來說,這條“水上動脈”的重生意味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她說:“等水渠修通了,3畝田全改回種水稻,再不用挑水澆地了。”
這個惠及10個鄉鎮的水利工程,正沿著涪江以西、凱江以北的都江堰人民渠六期三臺灌區鋪展。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工程涵蓋立新、金石、新魯等10個鄉鎮,規劃維修整治渠道956.68千米(其中干支渠126.83千米)、提灌站28座、山洪溝12條,同步建設灌區信息化系統。
目前,各項施工正全速推進。在金回支渠4公里長的作業面上,3臺大型機械與30余名工人協同作戰。梯形渠墻體壓頂澆筑工序中,施工負責人龍洲緊盯每個環節:“我們正晝夜趕工,既要保證質量,又要搶在5月10日前通水,絕不能耽誤周邊5000多畝耕地的春灌。”
作為農田水利的“毛細血管”,灌溉渠系維系著農業命脈。三臺縣水網工程(二期)自啟動以來,已整治30條灌溉水渠,今年計劃再完成20條渠道及2個堰塘整治。這個為期3年的民生工程,預計將于2027年1月全面竣工,屆時,農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將更加暢通。(三臺融媒 記者 李春梅 王何力)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