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4日)出版的《四川日報》刊發文章《從小鎮煤礦到鉻產業的“龍頭” 銀河化學這樣“吃干榨凈”鉻礦石》,聚焦位于綿陽安州區的四川省銀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從鉻礦到鉻鹽再到鉻金屬,該企業在鉻產業領域實現了對全產業鏈“吃干榨凈”。全文如下:
從小鎮煤礦到鉻產業的“龍頭”
銀河化學這樣“吃干榨凈”鉻礦石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祖明遠 綿陽觀察 付江 郭超英
老廠新生
有這樣一家企業,雖然遠離原料地及市場,卻能領跑行業。它就是位于綿陽市安州區雎水鎮的四川省銀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從鉻礦到鉻鹽再到鉻金屬,該企業在鉻產業領域實現了對全產業鏈“吃干榨凈”。從這里產出的產品,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年產值達7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企業的前身,是成立于1965年的國營安縣雎水煤礦。它是如何從一家縣級煤礦企業轉型為鉻產業的龍頭企業的?
4月9日,記者前往銀河化學,探尋其發展故事。
↑銀河化學頗有年代感的廠區。
該省省該花花 極具反差的生存之道
馬賽克的外墻、藍色的玻璃……4月9日上午,踏入銀河化學的大門,一棟貼有白瓷磚、鑲嵌著藍色玻璃的辦公樓映入記者眼簾。“不好意思,最近辦公樓空調漏水,正在維修管線。”銀河化學紀委書記羅明告訴記者,這棟修建于2000年的辦公樓迎來了首次大修。
↑有現代感的大數據中心。 綿陽觀察 郭超英 攝
在這座老樓旁,卻上演著極具科技感的一幕——一名年輕的工作人員坐在兩塊大屏幕前,晃動著座椅前的搖桿。在工作人員的指令下,屏幕中一臺裝載機隨即將鉻礦石運到指定位置。“這是我們的遠程遙控裝載機,操作人員不用進車間就能完成裝載作業,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還改善了作業環境,避免工作人員吸入粉塵。”操作人員郭飛介紹。
行走在銀河化學的園區,記者有一種強烈的反差感:一邊是上世紀90年代裝修風格的辦公大樓,另一邊則是無人駕駛車載著物料穿行在自動化車間。
在銀河化學展廳,從一塊黑漆漆的煤礦石,到一塊銀白色的金屬塊……短短幾步路卻濃縮了銀河化學60年的發展歷程。展廳里的老照片記錄著礦工肩挑背扛運煤的現場,其中一張照片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照片中的員工用簡陋的設備自建了一條軌道礦車,以減輕人的工作量。靠著拼搏精神和自研設備,雎水煤礦一度年產煤達到10萬噸,成為行業模范。
“這體現了我們兩個特點,一是自力更生與節約,二是重視研發和創新。”羅明說。
如今,銀河化學每年都要拿出不少于1億元的專項資金投入技術研發和智能化改造。通過持續改造,這個老舊廠區,已成為全國同行業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園區。
不沿邊不靠海 靠轉型連換三條賽道
四川深居內陸,遠離非洲鉻礦主產地。為何行業龍頭在這里誕生?面對這個問題,銀河化學輪值總經理唐雙全也從雎水煤礦說起。
上世紀80年代,雎水煤礦面臨煤炭資源枯竭。為了生存,企業選擇轉型求變,視線轉移到煤礦的下游——水泥產業。
1985年,雎水煤礦建成第一條水泥生產線。隨著水泥行業競爭加劇,一個偶然機會,水泥生產線制造商介紹了工藝有一定相似性但附加值更高的鉻鹽化工。
當時,國內鉻鹽化工正在起步。地處內陸地區,雖然有遠離原料和市場的不利條件,銀河化學這個新玩家,卻有著一股拼勁。“我們先后經歷了資源枯竭、產能過剩階段,始終有一種危機感和拼搏精神。”唐雙全說。
此后,銀河化學以鉻鹽為主導產業,積極延伸精細化工領域。而鉻作為“工業味精”,其廣泛用途又為銀河化學帶來新的機遇。
鉻可防止鋼材生銹,是不銹鋼的關鍵成分。此外,它與其他元素結合能形成多種顏色,在織物、涂料、印刷等行業備受青睞。“馬路上刷的黃色標記,這個顏色就叫作‘鉻黃’,可以說鉻幾乎無處不在。”唐雙全說。
由此,銀河化學圍繞鉻上中下游布局,包括鉻鹽系列、鉻系材料、鋁釩材料、維生素系列、硫酸系列等,延伸出20多種產品。
靠技術靠裝置 將礦石“吃干榨凈”充分利用
在銀河化學的高純脫氣鉻車間,記者見證了一塊純度達99.99%的鉻金屬的誕生過程。
采用自動化裝置,只需3個人就可以負責整個生產線。伴隨著設備的轟鳴聲,鉻中的氧氮等元素逐漸脫離,一塊塊閃爍著星光的鉻金屬就誕生了。
地處內陸的不利條件要如何克服?答案是用技術“消化”礦石。鉻礦進入銀河化學的大門,就會被徹底轉化利用。煅燒后的礦渣,含有伴生的鋁、釩等元素,銀河化學通過全效高值化利用技術,可以將鋁、釩提取出來,變廢為寶。
充分利用,不止于金屬元素。生產過程中,需要酸堿,銀河化學引入循環利用裝置,將過程中產生的碳、硫、鈉循環利用,未來有望成為行業內首家無廢企業。
通過這種方式,銀河化學如今已成為國內同行業中產業結構最完善的企業,其產品不僅國內市場占有率達25%以上,還出口至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鉻、釩、鋁、鐵高值化利用。
【記者手記】
傳統產業同樣有創新沃土
走在銀河化學核心廠區,時常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沖擊感。極具年代感的廠區里,老式辦公樓與自動化車間并存,AGV無人轉運車一趟一趟來回奔波。這家從煤礦轉型而來的企業,用60年完成了從“人工挖煤”到“遠程操控”的跨越,其蛻變歷程令人感慨。
尤被觸動的是企業“吃干榨凈”的循環理念。一塊礦石在這里被科技“吃透”,衍生出10余種產品,這種對資源的極致利用,正是中國制造向綠色智造轉型的縮影。三次轉型、九大改革,銀河化學用行動證明:傳統產業不是包袱,而是創新的沃土。
采訪中,記者深深感受到每位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他們不僅認同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更是將個人的成長與企業的命運緊密相連。
或許,這家企業的生命力,就藏在一代代員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執著里。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