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川片口鄉保爾村的魔芋種植地里,村民在播種魔芋。
春日的北川羌族自治縣田間翻涌著勞作熱潮,鋤頭起落間,裹著草木灰的魔芋種芽被小心埋進土窩。
在片口鄉保爾村的種植地里,十幾名村民正嫻熟地完成播種——覆土、輕拍、壘起微壟,整套動作行云流水,新一年的“生長之旅”在沙土間悄然啟程。
“魔芋市場行情連年看漲,現在家家都搶著種。”保爾村黨支部書記王江宏抓起一把濕潤的沙土,沙土在他指縫間簌簌落下。自從引進新品種和科學種植技術,這個深山村莊的魔芋產業,產量、品質同步提升,曾經不起眼的“土疙瘩”成了村民增收的“金元寶”。
在地塊另一側,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余韓開宗半蹲著指導農戶:“種芽要呈45度斜放,覆土不能超過5厘米。”作為當地傳統種植區,北川特有的氣候土壤具有先天優勢,如今疊加標準化種植技術,魔芋產業煥發新生機。種植大戶們跟著農科院專家學技術,從種苗篩選到田間管理都做到了精準規范。
隨著標準化種植基地遍地開花,北川全縣已有7萬畝魔芋地,魔芋面條、魔芋豆腐等20余種深加工產品正從廠房源源不斷涌向全國市場。從播種時的草木灰配方,到加工車間的無菌生產線,這條“魔力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刻著科技助農的印記。
播種完成后,村民們給新播地塊蓋上最后一層土。這些深埋地下的種芽將在金秋十月破土,化作農戶鼓起的“錢袋子”——數據顯示,北川魔芋產業已帶動上萬戶農戶實現增收,深山里的“土疙瘩”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故事。
(北川融媒記者 唐云峰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