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鎮的聚怡家庭農場里,村民采收姜黃。
連日來,涪城區吳家鎮的聚怡家庭農場里一片忙碌,田間地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作為中藥材姜黃的種植基地,這里正迎來收獲的黃金期。
“大家清理的時候小心點,這是上好的藥材,不要把里面的黃色藥粉蹭掉了。”姜黃地里,村民們搶抓晴好天氣采收姜黃。他們熟練地揮動著農具,隨著泥土的翻動,一壟壟飽滿的姜黃破土而出。村民們小心地抖落姜黃上附著的泥土,去除多余根莖,再放進筐里。不一會兒,一輛農用車就被裝得滿滿當當。
姜黃屬于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備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種功效,還是優質的天然食用色素與調味料。
說起姜黃的豐收,農場負責人黃海財打開了話匣子:“我們不僅試種了姜黃,還創新選擇與姜黃生長習性互補的作物進行套種。這種創新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又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為姜黃生長營造更好的環境。”由于姜黃生長周期較長,前期土地覆蓋率低,極易滋生雜草,而且單一作物種植面臨著諸多風險。經過多次考察和研究,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聚怡農場采用姜黃與玉米套種的模式。
玉米植株高大,能為姜黃前期生長提供遮陰,契合姜黃喜陰的生長特性;姜黃則能抑制玉米地雜草生長,二者相互協作,相得益彰。此外,玉米收獲期早,在姜黃進入快速生長階段時,不會與姜黃爭奪養分和空間。
套種模式成果顯著,土地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通過套種實現了“一地兩收”。“今年是姜黃種植的第一年,我們一共種了40來畝,產量和品質都相當不錯,每畝姜黃產量能達到1500斤左右,每畝增收約2000元,這一季就能增收8萬元。”黃海財興奮地說,套種的玉米也帶來了額外收益。同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套種減少了化學除草劑的使用,降低了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不同作物根系分布各異,有利于保持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聚怡農場姜黃的豐收,不僅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還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在采收季節,周邊眾多村民來到農場工作,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村民楊華英開心地說:“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每天收入穩定,還能照顧家里。”
該農場的創新套種模式,為姜黃種植產業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在實現經濟效益提升的同時,兼顧了生態環境保護,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記者從市衛健委獲悉,目前全市規模種植姜黃約2000畝,主要分布在梓潼、涪城等地,產量600余噸,收入達280余萬元,其中,部分姜黃藥材種植戶創新采用了套種模式,極大地滿足了本地藥商的需求。此外,據綿陽海關的消息,綿陽姜黃連續幾年出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唐蕾 記者 劉鳳君 彭雪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