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觀“風云變幻” 洞察“氣象萬千”
綿陽氣象日開放活動吸引市民“零距離”探索氣象奧秘
綿陽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專家向同學們講解人工增雨火箭彈發射過程及工作原理
綿陽新聞網訊 3月21日是第65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當天,綿陽市氣象局舉行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吸引市民和師生“零距離”探索氣象奧秘。
當天上午10時,綿陽富樂實驗幼兒園35位小朋友在老師和家長的陪伴下走進綿陽市氣象臺天氣預報室。
“天氣預報有時為什么不準?”在了解綿陽市氣象臺的業務范圍與工作職責、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后,有陪同家長提出了疑問。綿陽市氣象臺專家進行了詳細介紹,這是受現階段技術和理論限制造成的。
在技術方面,觀測數據受時空和空間精細化程度影響,加之不可避免的誤差。同時,網絡傳輸原因導致計算能力不能完全滿足運算要求、預報員對資料分析的完整度及正確性等因素,也影響著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在預報模式方面,主要與目前已有的模式算法對實況描述的不完整性有關;同時,AI算法難以預測一些異常天氣現象等也會影響預報的精準度。
富樂實驗幼兒園老師張巧玲說,雖然孩子們可能聽不懂,但通過這次活動可以開闊視野,在他們心中埋下“科技的種子”。
當天,南山中學高二年級的130位師生剛走進綿陽市氣象局大院,就被人工增雨作業車載發射器和人工增雨火箭彈模型吸引住了。綿陽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專家汪俊對人工增雨火箭彈發射過程及工作原理進行了詳細介紹。
隨后,師生們走進天氣預報室,碰巧正在舉行省內天氣會商,從全球、全國的氣候變化,到省內未來一周天氣分析與預測。同學們站在一旁認真聽。會商結束后,預報員根據當天的會商情況,調閱氣象資料,通過綜合分析制作未來一周綿陽天氣預報產品。
南山中學高二年級45班學生敬好說,通過這次活動,她知道了那些氣象云梯上的信息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也是防災減災的防線,天氣預報也不僅僅是簡單的陰晴預報,更是無數氣象人用智慧與自然對話的結晶,激發了她探索大氣奧秘的愿望。(記者 張登軍 唐韜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