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綿陽市歌劇舞劇院、三臺縣委宣傳部、三臺縣文廣旅局聯合出品,根據《高山青》歌詞作者、出生于三臺縣三元鎮的鄧禹平與三臺女子白玫的愛情故事創作的音樂劇《高山青·潼川情》在綿州大劇院演出。這也是該劇創作完成后,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演出。
在90分鐘的演出時間里,音樂劇《高山青·潼川情》以全息投影、多樣的演唱形式和唯美的敘事風格,講述了一個跨越海峽兩岸、長達40年的愛情故事,傳遞“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渴望團圓”的家國情懷,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故事表達 90分鐘里的愛與錯過
音樂劇《高山青·潼川情》開場,一個時鐘出現在舞臺大幕,在滴答的鐘聲后,歌曲《高山青》唱響,為整個音樂劇演出啟幕。
《高山青·潼川情》全劇90分鐘,有序幕、六場、尾聲等8個部分。在第一場中,一群人在歡歌熱舞,輕快的爵士風格,表現出青年鄧禹平與白玫的愛情之喜。這時,白玫收到家里的電報,讓她速歸。她并不知道,這次回家,帶給她的是與鄧禹平一生的分離。
第二場中,回到家鄉三臺的白玫被家里逼婚,毫不知情的鄧禹平在輕松的生活中寫下大量情詩。在丫鬟的幫助下,白玫逃婚離家前往重慶。第三場開始時是1947年1月,鄧禹平隨劇團前往上海,他留下一封信委托好友轉交白玫。他剛離開,白玫趕到重慶。
第四場的故事發生在1948年夏,白玫從重慶女子師范畢業后準備前往上海,而此時的鄧禹平已隨劇團前往臺灣拍攝《阿里山風云》。第五場故事發生在1949年,白玫一直在重慶等待鄧禹平的消息,直到解放,她等來的是鄧禹平所在的劇組滯留臺灣無法回來的消息。
滯留臺灣的鄧禹平,將他對白玫的思念變成一首首詩歌,其中他寫給白玫的詩《高山青》成為《阿里山風云》主題曲。1986年,鄧禹平生前好友找到白玫。聽到那首歌時,白玫說,“雖然無法聯系,但我感受到了,這就是寫給我的歌”。
導演闡述 跨越時空的人生渴望
音樂劇《高山青·潼川情》的故事從1946年開始,到1986年結束,時間跨度長達40年,而故事的發生地則跨越海峽兩岸四地的三臺、重慶、上海、臺灣。
在音樂劇《高山青·潼川情》中,第一場就是鄧禹平與白玫在重慶的熱戀場景。還是在這一場,因為三臺老家的來信,兩人不得不分別,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分別竟然是一輩子,兩人“開場就分手”,從此再也沒有見面。
執行總導演何鵬介紹,相比其他藝術門類而言,音樂劇對時間、空間的表達難度更大。為了生動地講好這個故事,除了作品本身設定的場景轉換外,主創團隊通過音樂演唱表演,采用全息投影、舞美切換等進行輔助表達,實現了不同場景故事的有效鏈接。
在舞臺表達中,最大的特色是“多時空交錯再現”。比如,在重慶等待的白玫癡情地憧憬未來,并回憶起少年時與鄧禹平在三臺的首次相識;得知無法回家,滯留臺灣的鄧禹平與白玫隔時空傾訴情感;特殊的歷史,讓鄧禹平不得不向命運低頭,但家鄉和戀人始終在心中難以割舍,舞臺上出現少年時期的白玫……
何鵬介紹,這樣的表現手法是通過舞臺置景和燈光設計進行呈現的,從而讓有限的舞臺空間在視覺上呈現更立體,讓故事敘述更立體、表達更飽滿,也讓觀眾更容易看懂劇情。正是多樣的藝術手段,讓全劇更完整更從容地講述了這個愛情故事,通過故事傳遞出“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渴望團圓”的家國情懷這一主題。
音樂特色 一首歌串起40年時空
作為一部音樂劇,音樂表演是《高山青·潼川情》最值得關注的藝術亮點。
作為該劇的執行總導演,何鵬此前執導了多部話劇,2018年曾擔任民族音樂劇《溜溜跑馬山》的分場導演。也正是上述經歷,為他此次執導音樂劇《高山青·潼川情》積累了經驗。
就《高山青·潼川情》而言,音樂是全劇的核心支撐。在創作之初,何鵬就與音樂總監顏偉根據劇本內容進行了多次溝通,兩人不知道在多少個夜晚,“現場演奏感知、推敲音樂風格,再進行現場錄音、錄像,根據視聽效果確定全劇的情感基調”。
音樂劇《高山青·潼川情》共有26個唱段,“每一個唱段都與劇情的發展緊密銜接”。在劇中,白玫被父母“騙回老家”逼婚,那句“為愛殺人”是對封建枷鎖的控訴;當白玫逃離三臺老家趕到重慶,而鄧禹平已經前往上海,唱詞“我們就此錯過”,唱出在當時大時代背景下的無奈,而這次錯過竟然是一生。
在當晚的演出中,細心的觀眾已經注意到了,從序幕到尾聲,《高山青》的音樂元素和藝術動機貫穿到全劇的每一首曲子,“也就是說,劇中的每一個唱段,都藏著《高山青》的影子”,這樣的藝術設計是當前國際流行的表達方式,讓故事更加流暢、連貫。
在音樂劇《高山青·潼川情》中,融合了多種唱法。劇中,除了白玫的父親、母親出場時有民族詠嘆的風格外,其余場景中,則以最接近三臺民歌的方式,融合了流行、通俗、爵士等多種演唱風格,突出了地域文化特征和民間特色,讓全劇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接受并認可。
創作背后 演員接受兩個月綜合訓練
音樂劇《高山青·潼川情》的創作構想始于2019年,由唐虎編劇,王似冰擔任總導演,何鵬擔任執行總導演,余啟翔作詞,李智、顏偉作曲,2021年列入四川省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劇本和音樂創作完成后,音樂劇《高山青·潼川情》劇組于2022年1月組建成立,有演員陣容近70人。劇中除兩位外請演員外,均是綿陽本土的演員,大部分是綿陽市藝術學校相關專業的學生,也有綿陽本土知名歌手助陣。
何鵬介紹,音樂劇需要演員“在表演中演唱,在演唱中表演,實現人物情緒、故事劇情的無縫銜接”,要求每一位演員都要具備“唱、跳、說、演”的綜合演出能力,而演員單一的專業優勢根本無法滿足,這也是劇組面臨的最大困難。
在劇組組建之初,劇組邀請專家對全體演員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專業綜合訓練。比如,舞蹈專業的演員,需要學習普通話和聲樂演唱,表演專業的演員需要學習聲樂演唱和舞蹈表演,聲樂專業的演員要學習普通話和舞蹈表演,“這樣的專業跨度,對演員和導演都是一大考驗”。
(綿報融媒記者 張登軍 圖片由出品方提供)
編輯:譚鵬 校對:李志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