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0月6日電(記者吳夢 吳帥帥)在浙江省玉環市漩門灣邊,75歲的劉時金近日最后一次踏上漩門大壩,這是45年前自己和一眾玉環鄉親親手筑起的大壩。
隨著不遠處挖掘機轟鳴著鏟下第一鏟土,這座20世紀70年代玉環島與內陸的重要通路正式啟動拆除。逐步恢復形態的海岸線,將被規劃為城市的“生態會客廳”。
2020年8月6日拍攝的浙江省玉環市雞山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當年建壩是為了完善交通,如今經濟取得了發展,撤壩是順應生態保護的需要。”身為昔日漩門工程測量技術人員,劉時金明白夾在幾座跨海大橋中間的短小堤壩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1977年以前,身處玉環島的居民外出必須要依靠擺渡,但漩渦暗伏的水文條件,讓這段不過百余米的航程充滿了危險。
劉時金回憶,當時的玉環人口多、淡水缺、耕地少。在不具備建設跨海大橋技術的前提下,建壩能夠連貫交通、圍墾造田、蓄建水庫,是解決玉環發展訴求的有利選擇。
1974年10月,漩門工程成立籌備班子。三年后,一座幾乎完全靠著玉環百姓人力建成的大壩正式通車。
2020年8月6日在浙江省玉環市清港鎮拍攝的改造后的同善河風貌。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改革開放以來,這條12米寬的大壩,成為支撐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通道。這個海島小縣后來成為全國百強縣,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700億元。
經過40余載,大壩的負面影響也逐漸顯露。據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監測,由于大壩阻隔了從玉環向樂清灣注入的洋流,導致樂清灣富營養化程度提高,灣內浮游植物密度和多樣性指數下降明顯,魚類資源萎縮。
撤壩勢在必行。2017年,玉環市委、市政府提出建橋撤壩方案;2021年6月,與大壩平行建起的漩門灣大橋正式通車,雙向六車道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
玉環市農業農村和水利局有關負責人吳華安說,為了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此次撤壩不采用快捷省力的控制爆破方式,而是計劃用3個半月時間逐步拆除。
目前大壩西側已建成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撤壩后,漩門灣沿岸生態有望得到進一步優化。“玉環市已經制定了撤壩后的生態修復實施方案,包括水質提升、水岸環境美化、水生生物培育等多方面。”玉環市副市長奚圣懂說。
空中俯瞰浙江南麂島環島“彩虹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強調要著力構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恢復修復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中央財政還對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重點城市給予補助。
政策引領下,酌情拆除影響海洋生態的基礎設施正成為東部沿海多個地區的共識。
2019年,大連市在普蘭店灣、復州灣附近海域開始拆除圍海養殖堤壩,恢復自然岸線與濕地;2020年,溫州市洞頭區開始拆除靈霓大堤壩頭,打通魚蝦類洄游通道,提升海域生物多樣性……
2017年7月20日航拍的夕陽下的南麂列島馬祖岙港灣景色。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近年來,沿海地區海灣綜合整治和生態島礁建設逐步顯露成效。根據中國生態環境部數據,2021年中國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7.7%,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近岸海域優良水質(一、二類)面積比例為81.3%,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
從“向海要土地”到“還海護生態”,背后是發展觀念的轉變。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成為中國全社會共識。
編輯:郭成 校對:譚鵬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