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斌
游仙作為綿陽主城區、中國科技城核心區,轄區科研資源富集,工業基礎扎實,理應在科技創新上走在前列,在創新引領上擔使命、求突破,切實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未來五年,我們將堅定不移落實“創新引領”戰略,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研院所成果轉移轉化,爭當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的排頭兵,努力為實現“中國科技城創新能級大幅提升”目標做出游仙貢獻。
一是加快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充分發揮資源要素集聚優勢。市第八次黨代會指出,要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提升創新支撐力。游仙境內科研院所眾多,擁有省級及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2個,擁有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省軍轉民技術轉移基地、省級孵化器、省級中小企業創業示范基地各1個,省級眾創空間2個,共建成各類研發平臺7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億元,今年三季度,科技服務業占服務業產值比重超過30%,在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同時,我們嚴格落實協同創新工作“三張清單”制度,建立區級領導聯系服務院所專班,與轄區院所常態化開展對接。下一步,游仙區將持續深化院地交流協作,圍繞新興產業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推動區內外院所、高校、企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科研院所、企業跨區域共建共享重點(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建設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基地。搭建并完善院地人才交流合作平臺,加快建設省級院士(專家)產業園。
二是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釋放創新主體活力。市第八次黨代會指出,要探索構建新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建強高素質人才創新隊伍。近年來,游仙區創新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先后引來高層次人才60余名,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1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解決技術難題32個。全區有效發明突破2000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8件,居全市第一,高分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建設工作現場驗收。下一步,游仙區將積極承接國省市全面創新改革任務,深入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建設,建立知識產權侵權快速反應機制。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聚焦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和產業短缺技術,創新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實施“富樂英才”“揭榜掛帥”“游仙工匠”等人才項目,廣泛吸引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重點關鍵領域拔尖創新人才。進一步升級優化人才政策,建立政策資金逐年增長機制,加強對人才政策資金兌現力度,推動人才與項目、資本深度融合,讓“人才跟著項目走”“項目帶著人才來”。積極探索“飛地經濟”園區利益分配模式,推動形成“總部在成渝、平臺在綿陽、配套在游仙”的科研成果轉移轉化鏈條。
三是聚焦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著力打造高新產業集群。市第八次黨代會指出,要在工業經濟上奮力突破。游仙工業最大的特色就是院地協同創新,就是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近年來,游仙區探索實行“一院所、一產業鏈、一產業集群”模式,編制院地協同創新產業發展規劃,充分發揮轄區科研院所比較優勢,創新全鏈條專班招商機制,緊緊圍繞高新技術產業鏈條上下游開展精準招商,正大力推進與中物院有關所合作共建、總投資216億元的核醫療健康產業園、激光產業基地建設。“兩新”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58%。下一步,游仙將圍繞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建立完善科研資源庫、協同創新成果庫、項目政策庫,加快構建“環科學城創新產業帶”,大力支持院所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促進民營企業參與院所配套。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快建立全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開展高科技產品應用場景示范體驗。深度參與科技城新區建設,持續完善園區運行機制,整合各類規劃及資源優勢,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做優做強電子信息、先進材料、智能裝備三大重點產業,聚力發展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航空與燃機三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高技術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科技城游仙國防科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力爭到2026年,園區產業集中度達到95%以上,全區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00億元。
(作者系中共綿陽市游仙區委書記)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