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澤
作為肩負著探索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光榮使命的科技城新區,未來五年要“堅持高水平規劃、高品質建設、高標準管理、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創新新引擎,著力打造產業新高地、著力打造城市新空間,把科技城新區建成引領綿陽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四高三著力”,開啟了科技城新區新的“趕考”之路。
踏上新的“趕考”之路,必須要答好“思想題”。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解放思想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沒有不間斷的解放思想,就不會有改革開放的累累碩果。建設綿陽科技城新區,是省委省政府著眼高水平服務國家科技自強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高水平建設中國科技城的重要載體。立足新的起點,面臨新的考驗,需要我們進一步把握新區建設的內涵,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在布局上“全域”,在政策上“全局”,在方法上“全新”。需要我們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盤棋”發展理念。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科研體制、跨行政區經濟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讓新區建設始終充滿創造活力。
踏上新的“趕考”之路,必須答好“產業題”。產業興,則城市興。著眼打造產業新高地,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產業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依托科技城新區獨有的產業優勢,以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契機,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形成“四區八園多片”相互支撐、融合發展的格局。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圍繞新區產業定位實行“招新引優”,依托科技之心片區打造全市金融中心,發展總部金融業態,為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本養分。實行“招院引所”,推動現有平臺、企業、機構、科研院所加強協同聯動,深化信息、人才等資源共享,設立區域性總部、功能性總部,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營造一流的科技創新生態。實行“招大引強”,深化與轄區內長虹、九洲、京東方、久遠等骨干企業的合作,重點打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兩大支柱產業,加快培育先進材料、5G、衛星應用、核技術應用、激光技術應用五大特色產業,努力將綿陽科技城新區建設成為全市產業發展新高地。
踏上新的“趕考”之路,必須答好“建設題”。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科技城新區要突出生態打底、科技賦能、場景營城,建設綠色智慧宜居新城,統籌好“規劃、建設、管理”。堅持高水平規劃,發揮直管區的“橋頭堡”作用,在前期完成的直管區城市設計成果的基礎上,加緊推進直管區片區控規編制工作,盡快完成5平方公里起步區控規修編及公服設施單體設計。進一步加大各項目的規劃設計論證,讓新區建設不留遺憾、少留敗筆。堅持高品質建設,依托新區獨有的山水自然風光,以現代公園城市理念,充分挖掘鼓樓山、河東濕地等公園的人文內涵,構建依山傍水、各具特色的公園體系。堅持高標準管理,聚焦公共治理、生態環境、城市交通等方向,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機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等數字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
踏上新的“趕考”之路,必須答好“民生題”。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始終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創造歷史偉業、回應人民期待。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依托新區現有的“基底”,優化生活性服務業結構,加快推進大型商貿綜合體項目建設,持續完善已有特色商圈的商業配套。兩年之內以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主,系統思維、超前謀劃,在科技之心核心區域,先行建設市民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文化藝術中心、體育運動中心等,加快形成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的生活共同體。統籌舊城雙修更新,有序實施一批基礎設施完善更新、道路優化整治、老舊建筑翻新改造項目,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系科技城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科創區黨工委書記)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