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自然保護區(胡宇攝)
平武境內拍到的野生大熊貓(李貧攝)
平武境內拍到的雪豹
日前,在聯合國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非政府組織平行論壇上,“生物多樣性100+案例”全球征集活動結果揭曉。由平武縣關壩流域自然保護中心申報的案例《關壩村十二年的“兩山論”踐行和探索事跡》從全球26個國家的258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胡宇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任露瀟
《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性公約,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植物,以造福于當代和子孫后代。我國于1992年6月11日簽署,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也是公約和議定書核心預算的最大捐助國之一。
小小關壩村能夠成為“生物多樣性100+案例”全球征集活動關注的對象,這和其多年以來不斷探索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密不可分。關壩村位于平武縣木皮藏族鄉,距離縣城18公里,地理位置處于幾個保護區間的走廊地帶,是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重要遷徙通道。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在關壩溝內有野生熊貓至少6只。
依據全國大熊貓第四次調查分析,溝內大熊貓種群密度為0.06-0.2只/平方公里,屬于中密度分布。此外,關壩溝內還廣泛地分布有金絲猴、扭角羚、紅腹錦雞等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屬于重要的生態走廊地帶,同時也是平武火溪河徑流量第三大支流,是木皮鄉場鎮和關壩村的水源地。
2015年9月,平武關壩溝流域自然保護小區成為四川省林業廳批復試點的自然保護小區,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探索以社區為主導、創建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為目標的自然保護小區。
自然保護小區的建立,為大熊貓保護以及社區參與保護探索新途徑,為大熊貓棲息地集體公益林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也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新模式,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找到新的平衡和示范。
事實上,關壩村的故事僅僅是平武縣全面實施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長江上游的生態功能區,近年來,平武縣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產業發展相融合,實現生態發展與產業壯大“雙贏”局面。
資料顯示,平武境內有野生植物4100多種,其中珙桐、紅豆杉等國家保護野生植物55種;已知野生動物1900余種,其中大熊貓、扭角羚、金絲猴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8種,特別是野生大熊貓數量達到335只,居全國之首,平武也因此被譽為“天下大熊貓第一縣”。
與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相對應的是,平武縣通過實施綠色發展戰略,與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中科院等機構合作,共同建立生物飲用水源、空氣質量、土壤環境、公共場所衛生等6類監測網絡,積極開展大熊貓棲息地生物多樣性樣線監測及社區集體林調查,與唐家河自然保護區等鄰近片區每月至少開展1次聯合執法行動,在雪寶頂等保護區成功部署野生大熊貓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有效促進生物物種、基因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
同時,按照“恢復為主、懲罰為輔”原則,督促破壞野生動物、森林、水生生物資源的違法行為人開展以勞代償、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等生態修復活動;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內設置生態修復區,通過種植箭竹,建設空中廊道、地下隧道等方式,為14類野生動物修復生態廊道,投資2100余萬元為王朗等保護區周邊群眾發放“禁牧”補貼,確保野生動植物生境及棲息地安全。
回顧平武的綠色發展之路,始終有跡可循。從數年前平武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生態立縣,到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綠色崛起,綠色發展理念始終一以貫之。作為全市地域面積最大、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最大、人口數量最小、經濟總量最小的縣,面對“生態屏障、資源寶庫、戰略腹地”的特殊縣情,在剛剛結束的平武縣第十四次黨代會上,將“綠色崛起”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一。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展開,平武縣結合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以綠色旅游產業發展為突破口,兼顧生態、生產、生活,統籌山水、物產、文化,融合一產、二產、三產,讓綠色產業成為平武的支撐產業,讓旅游發展成為平武城市品牌,讓綠色旅游成為平武致富途徑,在秦巴山區率先邁出綠色振興崛起的新步伐。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