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金容 王何力
3月28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舉行,會議表決通過了《綿陽市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的批準將以法規的方式為農村人居環境提“質”增“顏”?!稐l例》也是我市農業農村領域專門針對人居環境治理而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規,標志著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從此邁入法治化軌道。
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確保立良法出精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2023年12月25日,綿陽通過了《綿陽市人大常委會2024年度立法計劃》,隨后,綿陽市人大常委會在省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工委的關心指導下充分發揮立法主導作用,認真組織開展立法工作。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內容繁雜。在立法調研階段,我們多次深入鎮村,與基層干部、群眾面對面交流座談,切實了解基層干部和群眾所思所盼。”綿陽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姜南介紹,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回應了基層干部群眾普遍關注的難點問題。“例如,針對我市農村分散式供水覆蓋人群、飲用水水源保護實際情況,《條例》設置了專章。對農村分散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及其技術規范的制定等,在《條例》中都作出專門規定。”
為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體現在農村人居環境地方立法的各環節和各方面,一年多的立法調研期間,立法工作組梳理研究上百部上位法和相關政策規定,成立專項調研組赴省內外開展立法調研,并多次召開起草工作推進會、專題座談會和立法聽證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意見,使“群眾聲音”聽得見、“百姓智慧”融得進、“人民監督”看得見。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應當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應當建立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置’的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體系”……《條例》以上位法為依據,以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實際需要為出發點,明確了適用范圍、基本原則、責任主體和工作機制,共七章五十三條,重點就農村分散式飲用水、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農業廢棄物以及村容村貌治理等內容作出規定,對農村人居環境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監督活動進行全方位規范。
立法質量是立法的核心,高質量立法是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制定《條例》的時候,綿陽市人大注重將近年來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固化上升為法律規定,通過補充細化上位法規定,做到拾遺補缺、真正管用,而為保證《條例》的有效實施,在設定行政處罰時,遵循過罰相當原則等。比如,在畜禽養殖廢棄物造成環境污染的法律責任追究方面,充分考慮執法難度和農民群眾接受程度,使相關規定更加符合農村實際。
“我們將積極對《條例》進行全方位解讀和宣傳,推動《條例》的宣傳普及觸達最基層、覆蓋全社會。”綿陽市人大常委會農業工作委員會主任銀登春介紹,接下來,將通過強監管、嚴執法,充分發揮地方性法規的效能,最強執行力擴大《條例》的影響力,同時廣泛凝聚力量,形成社會共識,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以各種方式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共同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鄉村振興新藍圖。
法律的生命在于執行,當《條例》實施后,可以期待,春暖花開,四季更替,2.02萬平方公里的綿州大地將有更多鄉村美景,更舒適安逸的農村環境。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