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緊緊圍繞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重要任務,奮力攻堅,一幅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城鄉更美的生態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聚焦治污攻堅
守護天藍水清地綠
“‘天空地’系統發現部分工業園及其周邊區域存在VOCs高值區,請立即現場核實……”
日前,綿陽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收到大氣污染防治作戰群發出的異常信息預警后,立即組織執法人員到現場核實。當日下午,執法人員在大氣污染防治作戰群反饋:“經排查,現場發現一家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設施的家具企業,已開展幫扶指導。”
2024年7月,通過與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合作,綿陽市成功搭建“天空地”一體化溯源防控及預測預報平臺,利用衛星遙測、激光雷達掃描、地面各級監測站點等數據實現大氣污染全面感知,對全市污染源進行跟蹤溯源,發現一批影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及時向各縣(市、區)、園區提出了精準到點的管控建議。
自采用“天空地”一體化溯源防控及預測預報平臺以來,綿陽市組建環境質量分析及問題整治專班,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五提示”制度,推動實施綿陽市部分城區秋冬季特殊時段機動車臨時限行措施,先后開展“秸稈禁燒專項整治”“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十日攻堅”“涉氣工業企業及汽修行業大排查大整治”等專項行動,實施178個重點企業減排項目,推動53家企業創建環保績效評級,壓減55條燒結磚瓦企業生產線。
2024年,綿陽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53,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49名,同比前進22名,取得“十四五”以來最好成績;細顆粒物(PM2.5)濃度33.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9.5%,創“十四五”以來新低;優良天數率88.5%、同比增加7.5個百分點,較去年增加30個優良天,重返全國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
在水生態環境治理方面,作為綿陽的母親河,涪江一年比一年清澈。2024年,川渝九地生態環境部門共同簽署《川渝九地共建美麗涪江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示范樣板框架協議書》,建成投用水環境智慧管理平臺,開展跨界斷面水質協同管控、執法聯動等合作行動36次,開展水質波動快速處置43次,整治農村黑臭水體3個。同時,綿陽市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項目60個,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達83.4%。全市20個國省控考核斷面、11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為100%。仙海湖成功入選第二批四川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涪江綿陽段成功納入全省“三江兩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設規劃。
此外,綿陽市還完成土壤重點監管單位周邊環境全覆蓋監督性監測,推進“一住兩公”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完成107個土壤調查備案、62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經開區化工園區清潔生產審核項目成為全國首批通過評估的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項目。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3%以上、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
聚焦綠色發展
蓄積綠色動能
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間實驗室內,一個能夠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新型工業CT樣機剛剛研發完成。這是我國首個花瓣加速器的樣機,可應用于工業輻照、工業CT檢測、同位素制備等多個領域,尤其適合生產醫用同位素。
核醫療是現代醫藥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對惡性腫瘤診斷與治療的有效手段,也是邁向精準醫學的重要途徑。綿陽作為中國科技城,擁有一批國防科研院所,科技底蘊深厚。
核技術的廣泛應用離不開生態環境部門的保駕護航,綿陽市生態環境局承擔著全市核與輻射安全管理工作,事實上,這也是環境準入的一個方面。
一直以來,綿陽市實行嚴格環境準入機制,通過不斷優化更新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落地應用。制定《綿陽市生態環境系統環評審批服務工作規則》等,持續優化環評審批程序,2024年,綿陽市高效審批建設項目環評326個。建立排污許可縣級初審、市級聯審制度,核發、變更排污許可證368張。
此外,綿陽市還將與民生保障密切相關、環境信用良好的177家企業納入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免予行政處罰61件。結合行政管理實際,積極探索對裁量幅度等內容進行細化量化,將“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下浮額度設定4個梯度,從而實現精準、規范裁量,進一步提升行政執法規范化水平。
近年來,綿陽市積極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危險廢物管理制度,嚴控新增危險廢物處置項目,堅決防止科技創新高地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危險廢物集散地與處置地。深入開展“小散亂污”企業整治,堅持將污染物總量來源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嚴把“準入關”,嚴控“兩高一低”行業新增產能、盲目發展,為綿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騰出更多空間、增加環境容量。同時,加大項目包裝申報力度,提升項目服務支撐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水平,全年累計包裝申報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項目12個,對上爭取資金2.66億元、同比增長33.7%。推進攀鋼集團江油長城特殊鋼超低排放改造(二期)等32個項目開工建設,有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聚焦生態美市
推動幸福城市建設
2022年,綿陽提出“生態美市”戰略,與科技立市、產業強市、開放活市、人才興市共同構成了“五市戰略”。這既體現了綿陽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定承諾,也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作為科技城,綿陽肩負著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使命。在這樣的背景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打造生態之城、科技之城,成為綿陽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今年綿陽市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提出深入實施“生態美市”戰略,集中體現了綿陽市委、市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與魄力。
綿陽市政府工作報告還明確指出,將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有效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和加強綠色低碳轉型。
其中,在生態保護與修復方面,綿陽市的成效也尤為突出。2024年,綿陽市有序推進涪江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修訂實施《涪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制度》,與廣元市、遂寧市、南充市、廣安市等10個市(州)簽訂第二輪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進一步擴大資金總額度。
在執法監管方面,2024年,綿陽市下達環境行政處罰決定93件,處罰金額815.58萬元。完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制度,會同市公安局建立聯合會商制度,對于重難點案件實行信息共享,在偵查重點線索時由公安機關提前介入,2024年公安機關立案調查11件,部省共發布綿陽市典型案例3個。
2025年對于綿陽的生態環境保護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挑戰。綿陽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鄭開強向記者表示,綿陽市將堅決扛牢政治責任,制定《美麗綿陽建設2025年度實施方案》,明確建設目標,突出重點任務,扎實推進美麗綿陽建設部署落地落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力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提升改善攻堅,統籌落實“三水共治”,深入推動土壤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加快建設“無廢城市”,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服務高質量發展,強化生態環境政策措施對促進產業升級的正向拉動作用,主動參與、提前介入并協調解決重點項目總量來源、環境容量不足等落地制約問題。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強化環境突發事件應對處置,切實夯實環境安全底線。(中國環境報記者 余常海)
(原載2025年2月21日《中國環境報》)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