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四川日報》頭版刊發報道《三臺“飛”出園區共建新范本》,點贊綿陽三臺積極聚合資源,通過三地協作,找到幫扶紅原的最大“公約數”。具體報道如下:
三地利用各自資源形成發展合力,找到幫扶最大“公約數”
三臺“飛”出園區共建新范本
位于綿陽市三臺工業園區的三臺·紅原·溫州飛地包裝產業園內,近日貨車往來頻繁,生產物流一派繁忙景象。
三臺·紅原·溫州飛地包裝產業園由三臺縣政府、紅原縣政府、四川省溫州商會三方合作共建,項目總規劃面積1000畝,投資總額25億元,于2021年3月開工建設。
作為東西部協作重要載體,該飛地園區如何發揮各地優勢,實現幫扶效益最大化?
聚合資源,共建飛地產業園
步入園區內的四川鑫紫宇包裝印刷有限公司,4條生產線全線運轉,技術人員忙著調試印刷機。作為專業標簽印刷企業,該公司產品應用于日化、醫藥、食品等領域,客戶名單中不乏紅玫瑰、活力28等知名企業。
“去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公司負責人劉維妮告訴記者,自2021年底通過招商引資入駐園區以來,公司就近補足園區內企業標簽印刷需求,形成產業鏈互補,同時廣泛服務于包括阿壩州紅原縣、浙江省溫州市在內的省內外食品、日化企業。“得益于與園區內企業抱團發展,效益實現倍增。”劉維妮透露,擁有千萬粉絲的一家合作企業7月到公司車間進行直播宣傳,不僅強化了雙方合作,也極大提升公司知名度,增加了客源。
“項目一期已完成投資約6億元,累計招商簽約落地項目共36個,園區內已投產運營企業25家。”阿壩州溫州商會會長、四川宏吉永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振化介紹,作為園區項目運營方,公司利用平臺資源的“紅娘”優勢,積極促成企業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合作,同時有效整合資源、拓展銷路,實現幫扶效應。
飛地園區是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模式,三臺、紅原、溫州三地因何結緣?
在東西部協作中,溫州市對口支援紅原縣;在四川省內對口幫扶中,三臺縣結對幫扶紅原縣。為充分利用各自資源優勢形成發展合力,找到幫扶的最大“公約數”,三地之間的合作契機應運而生。
溫州是浙江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溫州商會擁有大量優質企業資源,同時包裝印刷歷來是當地的優勢產業。紅原縣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自然資源得天獨厚。三臺縣在土地和招商引資方面有諸多優惠政策。因此,以包裝產業園為定位的飛地園區成為三地資源的“聚合器”。
三臺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模式并非轉移落后產能,而是強調在轉移中提質,協同實現跨越式發展。“‘飛出地’提供項目、資金、技術,‘飛入地’提供人力、園區、原料,三方優勢互補,產生1+1+ 1>3的效益。”
為支持紅原縣發展,園區效益也將反哺紅原縣。按照協議約定,項目利益共享機制為三臺占稅收分成60%,紅原占稅收分成40%。
黨建引領,以“造血”促產業發展
記者在園區黨員活動中心看到,藏繡、羌繡、羊皮鼓等裝飾極具民族特色,支部會議室、工會活動室、閱覽室、健身房一應俱全。墻上的標語引人注目:“黨建引領聚人心,‘石榴籽’籽籽同心,民族交流促融合”。
在三地協作、助力紅原發展方面,黨建引領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黨建引領,積極組織會員單位牽線搭橋,為企業打開銷路或提供資金‘輸血’。”三臺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組織共建,以包裝產業園為基礎,聯動園區內入駐企業組建了園區聯合黨支部。同時,借助溫州商會的企業資源,與國內一家為便利店提供集采集配、統倉統配等一站式服務的產業互聯網企業達成協議,預計不久后三臺的麥冬飲料和紅原的農副產品等將走上眾多便利店貨架。
三臺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幫扶共建中,不斷強化“造血”功能是重要課題。除了園區上下游產業鏈條的配套完善,更重要的是不斷壯業強源,輻射帶動紅原縣本地產業發展。
牦牛是紅原縣的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紅原縣麥洼牦牛現代農業園區是全國優良地方牦牛品種——麥洼牦牛的核心產區。
為助力紅原縣將生態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變“輸血”為“造血”,飛地園區自建立以來,三地干部、企業深入一線調研紅原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潛力。經走訪和交流探討,他們發現依托紅原天然牧場打造牧旅融合項目具有天然優勢,隨后借助阿壩州溫州商會平臺,組織會員單位赴阿壩州開展商務考察,最終促成“紅原·綿陽·溫州現代牧旅產業園”運營落地,總投資額超1000萬元,成功讓牦牛資源和農牧園區深加工產品“走出去”。
接下來,該產業園將按規劃納入綿阿產業園一體化發展藍圖,加快融合發展步伐,拓展平臺輻射效能,為園區內企業發展注入更多資源與發展活力。
(來源:《四川日報》 視覺綿陽資料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