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非遺水拓畫
青林口高抬戲獲中國第八屆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壩醬油被確定為首批“四川非遺、百城百藝”品牌;彭耘、王成等8名非遺傳承人成為四川省鄉村名師工匠;全市各項非遺項目生產、經營收入達10多億元……
近年來,江油緊緊圍繞實施“文旅興市”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堅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不斷創新工作舉措,以名錄促項目,以項目培人才,以活動促傳承,讓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綻放異彩。
管理 非遺項目百花齊放
時光與匠心,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不斷加大非遺的傳承、弘揚、守護、宣傳,才能讓非遺記憶“活”起來,重新煥發光彩。
近年來,江油將非遺保護傳承作為實施“文旅興市”和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開展非遺項目普查,進行文字、圖片、影像資料收集、整理、建檔,并對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申報。
不斷健全完善申報和管理制度,相繼印發了《江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評審辦法》《江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辦法》,確保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公開、公正、透明,從而使非遺管理科學、嚴格、規范,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支撐。
據介紹,江油現有非遺項目54個,其中,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個(青林口高抬戲),省級非遺名錄項目5個(霧山石刻、重華煙火架、鐵索飛渡、李白民間故事、中壩口蘑醬油釀造工藝),綿陽市級非遺名錄項目18個,江油市(縣)級非遺項目30個。
傳承 非遺走進百姓生活
四川清香園調味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已有200余年醬油釀造歷史的中華老字號企業,該公司的中壩口蘑醬油釀造工藝是省級非遺項目。該公司傾力打造的中壩醬文化博覽園,全方位介紹中國醬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吃醬油拌飯、參觀手工制醬作坊、體驗傳統生產工藝……中壩醬文化博覽園開展的研學體驗活動讓學生流連忘返,中壩口蘑醬油釀造工藝以另一種方式保護傳承。
據介紹,中壩醬文化博覽園、李白詩意繡已被省文旅廳公布為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非遺體驗基地。
除了開展非遺體驗外,江油還常態化組織草編、霧山石刻等非遺項目進景區、進社區和進校園;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綿品出川”、成都農博會、綿陽市文化“三推”、江油鄉村文化旅游節等活動。
“現在從事非遺工作的人少了,我們通過開展進學校、景區等活動,就是想向更多人講江油的霧山石刻文化,吸引大家共同傳承這項技藝。”霧山石刻技能大師工作室創辦人胡永洪說。
為加強傳承非遺技藝,近年來,江油先后設立了重華煙火架等20處非遺傳習所,將高新區實驗小學、青蓮中學建成“綿陽市級校園非遺傳習基地”,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傳承人。目前,江油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73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3人、綿陽市級15人、江油縣級54人。
創新 非遺經濟興業增收
“農場每年工資性支出約30萬元,解決了附近部分村民就業難題,增加了收入,帶動鄉親共同致富。”江油市永勝鎮鳳姐家庭農場負責人劉小鳳說。
劉小鳳是江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黃荊涼粉制作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多年來她積極挖掘鄉村美食,將“黃荊涼粉”制作成十幾道美食,并在自家農場開展黃荊葉采摘、制作黃荊涼粉等多項體驗活動,讓黃荊涼粉的名聲越來越響。
將非遺技藝傳承下去,是所有非遺傳承人的共同心愿。劉小鳳手把手教,毫無保留地傳授黃荊涼粉制作的關鍵技術,既是傳承這門手藝,更想帶動鄉親增收致富。
近年來,江油以推進鄉村振興為抓手,不斷創新方式和舉措,讓非遺傳統工藝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打造特色區域品牌,積極發揮非遺工坊作用,以“江油肥腸”“江油口蘑醬油”“江油附子”“江油鐵鍋”等為主的非遺經濟,實現總產值破10億元,帶動6000多人就業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范靈知 劉術云/文 江油融媒體中心供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