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梓潼縣中國兩彈城新建的兩彈城博物館和航天科技館(記者 劉曉東 攝)
綿陽,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綿山之南。這座城市西北部,群山連綿、重巒疊嶂。
這片群山,曾經深藏功與名。
綿陽梓潼縣長卿山南麓,坐落著一處靜謐的院落,門口的三個大字靜靜地訴說著這里驚天動地的過往——兩彈城。
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大禮堂、圖書館、鄧稼先舊居、王淦昌舊居等所有建筑物,都采用清一色的簡樸紅磚。
6月25日,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鄧稼先同志100周年誕辰,當地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看到,院落門口的立柱上,鐫刻著鄧稼先寫于1984年的詩作——紅云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后,二代輕舟已過橋;“兩彈城”的入口處,白色墻壁上刷著醒目的紅色標語: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我國一共進行了45次核試驗,其中22次在這里指揮完成。位于梓潼的中國‘兩彈城’,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搖籃……”講解員的話,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那段崢嶸歲月。
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程開甲、彭桓武等9位“兩彈一星”元勛,以及16位院士、2萬余名科研工作者……這些曾在“兩彈城”工作學習和生活過的人,也在講解員的敘述中,鮮活地浮現在記者眼前。
“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講話中擲地有聲。隨后,我國兩次制定的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都把發展核科技、核工業列為重點任務之一。
在我國原子彈研制基地和試驗基地建設之初,有數以萬計的科技人員、管理干部、解放軍指戰員、大學畢業生、支邊青年、工人,奔赴大西北的草原荒灘。
《九院在梓潼之軼事》記載,20世紀60年代,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中央決定開展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依照當時“靠山、隱蔽、進洞”的選址要求,九院從青海遷至梓潼長卿山南麓。
原子彈理論設計研究沒有圖紙和模型,鄧稼先就帶領年輕人自行設計;沒有進口的先進計算機,就用手搖計算機、計算尺甚至算盤來計算;為了計算一條彈道,我國空間技術創始者王希季等人夜以繼日奮戰,演算草紙堆得比辦公桌還高……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設計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時20分,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把名為“東方紅”的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5個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這些,是“爭氣彈”,是“中國星”。其背后,是一串響亮的名字——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郭永懷、王淦昌、彭桓武、趙忠堯……
為了祖國的核武器事業,鄧稼先隱姓埋名28年,在梓潼度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14年。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患直腸癌去世,臨終之際仍牽掛著國防科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在今天的“兩彈城”王淦昌舊居,醒目位置保存著一個木質行李箱,上面寫著“王京”兩個字。
曾享譽世界物理界的王淦昌“以身許國”,一生三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1961年調入九院投身科研工作,改名“王京”,隱姓埋名17年,直到1978年才被解密。
“兩彈一星”功臣程開甲是從英國回來的物理學家,在西北核試驗基地隱姓埋名20年。有人曾對他說:“你如果不回國,成就會更大。”
程開甲回答:“我不回國,可能會在學術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絕不會有現在這樣幸福,因為我現在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著名力學家郭永懷,在飛機失事的瞬間,和警衛員緊緊地抱在一起,用身體保護了核技術資料……
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到氫彈原理突破,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半,而中國僅僅用了2年零8個月!
這是讓全世界為之震驚的中國速度,也是值得中國人為之振奮的驕傲成就,標志著中國的國防科技水平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作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四川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如今“兩彈城”已成立了“兩彈一星”干部學院,常年開設專題黨課。
梓潼縣還在兩彈城景區建設了“兩彈城”博物館和航天科技館。
博物館展陳內容以“兩彈”發展歷程為主線、“兩彈”研制為重點,以“兩彈一星”精神為內涵,以三線文物及實物為主,分為序廳篇章、時代決策、鑄就輝煌、崢嶸歲月、融合發展、科技興市6個板塊。
“兩彈一星”元勛的重慶情緣
鮮為人知的是,曾在“兩彈城”工作、學習和生活過的“兩彈一星”元勛及眾多科研工作者,都與重慶有著不解之緣。
被譽為中國“兩彈之父”的鄧稼先,出生在安徽懷寧,尚在襁褓中便隨母親到了北平。
“七七事變”后,其父鄧以蟄肺病嚴重,不能隨清華大學南遷,于是蟄居北平,并將鄧稼先送到西單絨線胡同內英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崇德中學讀書。
1940年春,北平市偽政府強迫市民和學生“慶?;受妱倮?rdquo;,舉行游行和慶祝會。鄧稼先覺得這是奇恥大辱,將手中的紙旗子撕得粉碎扔在地上,被人告發。
幸而崇德中學的校長是鄧以蟄的朋友,把這件事搪塞過去后仍覺得存在危險:一是擔心日本人知道后追究;二是鄧稼先的性格太直太烈,在敵占區實在危險。他建議鄧以蟄將鄧稼先送離北平。
于是,鄧稼先在大姐帶領下來到位于重慶的江津國立第九中學讀書。這所學校由安徽二中改名而來,主要是安置流浪到江津的安徽籍師生。
1941年,鄧稼先乘船到重慶城參加考試,途中遭遇日軍飛機空襲。船老板趕忙將船靠邊,讓大家上岸躲避。
鄧稼先蹲在一個低凹處,親眼看見一顆炸彈就在不遠處爆炸,地上炸出很大一個坑,他險些被炸死。這件事讓他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手中沒有制勝的法寶,和平只能是一種奢望。
當年,鄧稼先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朱光亞,也曾在重慶生活了8年。
1938年夏,日寇逼近武漢,朱光亞隨家人來到重慶,先后在合川東岳廟的崇敬中學、江北縣鴛鴦鎮悅來場的重慶私立清華中學、重慶南開中學就讀。在南開時,他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1941年,朱光亞考取中央大學物理系。第二年夏天,西南聯大在重慶招收大二插班生,朱光亞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隨后任教,直到1946年留學美國。
“兩彈一星”元勛陳能寬于1942年被保送進入唐山工程學院礦冶系,1944年學校遷至重慶璧山縣丁家坳。在重慶期間,陳能寬總是每晚秉燭夜讀到深夜。一天,日機來襲,他差點被炸中。這次經歷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更加堅定了他科學救國、富國強民的決心。陳能寬在重慶生活了約一年半,時間雖短暫,但感情極深。40多年后,他還曾專門重返丁家坳探訪母校舊址。
中國兩彈研制核心科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奠基人之一周光召,也曾在重慶學習生活5年??箲鸨l后,1941年,周光召隨家人遷入重慶并就讀南開中學。5年后,周光召讀高二時,便被“清華大學先修班”錄取,離開重慶。
綿碚探索成渝非毗鄰地區聯動新路徑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遷入綿陽科學城。
今天的綿陽,從經濟體量看,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省域經濟副中心,是名副其實的“成渝第三城”;從科技實力看,是中國重要的國防軍工和科研生產基地,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科技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大力實施“三線建設”,綿陽聚集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等一大批國防科研院所和其他寶貴的“三線”企業,為綿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鑒于綿陽在國防軍工方面的特殊戰略地位,2001年7月,綿陽科技城正式獲批建設。
如今漫步綿陽,不經意間就會與科技城的歷史相遇——
從成綿高速綿陽南出口下高速,路邊有座紅色雕塑,雕塑中間空白處形成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云圖案,它也像一把鑰匙,寓意開啟科技創新發展之門;在綿陽人民公園,鄧稼先紀念廣場上,鄧稼先先生的銅像靜靜佇立;科學城一中校門外,一張張老照片、一塊塊展板,講述和傳承著“兩彈一
星”的故事和精神……
今天的綿陽,同樣與重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同樣深深影響著重慶人干事創業的激情。
特別是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以來,綿陽更是與北碚區開啟了戰略合作。
2020年4月1日,《四川省綿陽市·重慶市北碚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黨政聯席會議暨合作框架協議》正式簽署。根據協議,雙方將依托各自優勢,圍繞交通路網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協同聯動等八大領域深化合作。
“依托綿陽科技城這一招牌,兩地科技部門共同推進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共同推進科技協同創新攻關、共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以及共同推進創新創業環境,達成多項合作協議,構建起產業共創共贏、市場合作聯動等眾多合作機制。”北碚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前,位于綿陽的西南科技大學與重慶榮凱川儀儀表有限公司合作項目——磷酸鐵鋰電池管理系統BMS項目正式結題并投產。
該項目是針對工業型UPS電源系統開發的一款電池管理系統,由西南科技大學為重慶川儀“量身定制”,突破了原有的算法和設計,極大程度上適應了鋼鐵廠、化工廠、軌道交通等復雜的作業環境,降低了鋰電池的安全風險,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使用壽命,解決了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北碚企業“牽手”綿陽高校,得益于綿碚合作科創平臺——國家兩用技術交易中心重慶分中心的牽線搭橋。
“北碚引入國家兩用技術交易中心重慶分中心和四川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重慶中心,并積極推動兩大平臺與兩地高校院所、企業對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交易和儀器共享,已累計共享儀器設備1001臺套,提供共享服務超900次。”該負責人稱。
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柑桔專業科研機構,我國主栽的柑桔品種65%以上來自柑研所。在四川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重慶中心“牽線”下,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與梓潼簽訂了蜜柚產業技術研發合作協議,以科技助力當地蜜柚產業發展;
西南科技大學與榮凱川儀、重慶華偉工業與兵裝208所等兩地各類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30余項;
兩地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探索建立“北碚—綿陽—西南大學”兩地一校合作模式,攜手推進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前沿研究中心等項目,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點實驗室、特色食品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獲批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
雙方共同組建規模2億元的科創股權投資基金,合作設立首支雙GP產業引導基金,引導火焰位置、快魚電子、泰德網聚等傳感器領域重點項目成功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北碚園區、總投資達26億元……
4年來,綿碚雙方利用各自資源優勢,共同打造綿碚協同創新共同體,推動兩地共享科技資源、共促產業發展,探索出成渝非毗鄰地區跨區域聯動發展新路徑。(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ㄔd2024年7月16日《重慶日報》)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