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四川經濟日報》刊發文章《以“鎮域優”促“全域興” 綿陽三臺創新推動鄉鎮抓產業謀發展》,報道了綿陽三臺以創新舉措推動全域33個鄉鎮抓經濟,讓鄉鎮這一“基本單元”煥發活力,用“鎮能量”不斷激發這片土地的蓬勃生機與發展動力,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報道全文如下:
以“鎮域優”促“全域興”
綿陽三臺創新推動鄉鎮抓產業謀發展
涪江浩蕩,砥礪前行;梓州大地,不懈奮進。
在天府之國,有一顆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明珠——被贊譽為“川北重鎮、劍南名都”的綿陽三臺縣,歷史上曾是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長期以來是川中、川北重要的經濟和交通要地。作為四川乃至全國典型的丘區農業大縣、人口大縣,深厚的農業底蘊猶如堅實的基石,承載著三臺人奔赴美好新生活的期望與夢想。
如今,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三臺以“鎮域優”破題,為“全域興”謀劃,加快建設綿陽副中心、爭創全國百強縣。乘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東風,在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和綿陽市委“五市戰略”指引下,三臺以創新舉措推動全域33個鄉鎮抓經濟,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鄉鎮作為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更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單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日,記者深入三臺縣,探尋其如何創新全域推進鄉鎮抓產業促推高質量發展機制,讓鄉鎮這一“基本單元”煥發活力,用“鎮能量”不斷激發這片土地的蓬勃生機與發展動力。
從抓試點到抓全域
“基本單元”煥發新活力
十一月的三臺,秋高氣爽。忙碌的人們一邊收獲果實,一邊播種希望。
“大家一定要穿好救生衣,聽從安排……”波光粼粼的魯班湖岸邊,翠屏廣場上的游客們,在現場工作人員提示下有序登上游船,準備出發游湖。
“魯班湖有‘千島之湖、蜀中澤國’‘中國西部名湖’的美譽,是四川第三大人工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魯班湖’精神源于人民渠工程建設,尤為值得傳承和發揚。”魯班鎮黨委副書記李凌寒說,依托優勢資源,不斷豐富完善文旅內涵,魯班湖屬地太陽村已成功創建為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魯班鎮也躋身綿陽市鄉鎮抓產業促推高質量發展激勵試點鎮(文旅主導類)(以下簡稱:“試點鎮”)。
不只是魯班鎮,在鄉鎮“拼經濟”賽場上,三臺縣很多鄉鎮已率先起跑: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以主導產業帶動一地加快發展。
潼川鎮,作為主城區所在地,全力打造商貿主導類試點鎮。今年1-9月,該鎮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營銷額實現18.04億元。這背后,是當地努力營造尊商、重商的良好發展環境,出臺系列激勵政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鎮域經濟蓬勃發展。
蘆溪鎮則是工業主導類試點鎮,依托食品加工等產業優勢,成功吸引50余家企業落戶。通過積極爭取專項債和省級獎補資金,不斷推進鎮域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西平鎮作為農業主導類試點鎮,也是建設縣域副中心的“潛力股”,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和肥沃的土壤條件,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和特色種植業,不斷提升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成功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遠銷川渝乃至全國各地,為鎮域經濟注入新活力。
有了“先行者”的示范,三臺縣主政者進一步思考:如何充分激發更多鄉鎮的主觀能動性,在三臺大地形成全域發展、競相發展的態勢?
為此,在綿陽市深入推進相關工作的基礎上,三臺縣從今年開始創新探索全域推進鄉鎮抓產業促推高質量發展機制,積極推動縣域發展開新局、譜新篇。
一產穩二產強三產活
鎮域產業形成新支撐
今年9月,在三臺縣鄉鎮工作會暨鄉鎮抓產業促推高質量發展工作例會上,三臺縣委書記曾建軍強調:“全縣33個鄉鎮要明晰發展定位,立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找準自身優勢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著力推動鎮域經濟加快發展,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鄉鎮抓經濟該如何進行產業布局,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三臺縣給出明確答案——
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推動紡織鞋服等產業集群集聚發展,聚力打造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成渝地區重要農產品保供基地、綿陽市服務業副中心及成渝地區重要旅游目的地。
深秋時節,在位于西平鎮的四川金麥惠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里,工人們將新采購的家禽運往生產車間,經過預處理、煮制、炒制、鹵制、攤晾出貨等工序,變成一道道美味鹵菜,送往全國各地。
這,是農業與工業的“完美融合”。
郪王郪后開城迎賓、郪王城大巡游、城隍廟會巡游……在前不久的國慶節,迄今有2000多年歷史的郪江古鎮又迎來八方游客。“古香古色古韻”特色凸顯,“看水龍、賞舞獅、穿漢服”業態豐富,被稱為“巴蜀古國的另一高地”。
這,是文旅與商貿的“心手相牽”。
行在三臺,推動產業融合的案例,隨處可見。通過做強主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不斷優化產業布局,朝著“穩固一產、做強二產、激活三產”的目標努力前行——
堅決扛起耕地面積、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均居全省第一的農業大縣責任擔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好國家現代農業(生豬種業)產業園項目,推動生豬種業創新,生豬出欄量位居全省前列,成為全國重要的生豬供應縣和全產業鏈的典范。
堅定走工業強縣之路,重點發展紡織鞋服和健康食品等產業,引進龍頭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紡織鞋服產業集群成為四川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之一,健康食品產業也蓬勃發展。
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以建設特色商業街和舉辦各種節慶活動為抓手,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和購物,為當地經濟注入新活力,不僅推動經濟增長,還促進就業和民生改善。
發揮好“連接兩頭”功能
城鄉融合實現新突破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在三臺看來,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至關重要。
首先,從新型工業化維度來看,鄉鎮抓產業為三臺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蘆溪鎮,健康食品產業園內的臺沃香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車間里一片忙碌,一包包大米被送到倉庫……在企業展廳內,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大米最高可以賣到30元一公斤,從育種、種植、田間管理、土壤配方到加工,都是在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成果。而蘆溪鎮這個常住人口有7萬余人的大鎮,正是依托農業資源優勢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健康食品百億級產業集群,成功邁進2024年鎮域經濟西部100強榜,列第75位。
其次,從新型城鎮化的維度看,三臺以全省首批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縣為重要抓手,將鄉鎮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構建丘陵地區特色城鎮空間,逐步形成“一核兩軸五片區”的城鎮空間布局。
在產城融合發展縱深推進的同時,三臺縣通過實施“城鄉交通一張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縮短了城鄉間的物理距離,促進了城鄉間的要素流動;在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實現城鄉均衡配置,讓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今年上半年,改造老舊小區涉及5907戶,改擴建附設幼兒園3所,增加公辦學位180個。
從鄉村振興的維度看,三臺強化鄉鎮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基石作用,按照“抓好兩端、暢通中間”的工作思路,錨定“強縣活鎮興村”目標任務,加快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通過深化鄉鎮管理體制改革,增強鄉鎮綜合服務功能,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鄉鎮,加強鄉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做好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供給;通過加快推進蘆溪、西平縣域副中心和“省級百強中心鎮”建設,打造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記者手記 >>>
“關鍵一招”
帶來縣域發展新變化
走進三臺,記者了解到,曾經的三臺不僅是重要的農業大縣,也是工業強縣、商貿重鎮。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得益于鄉鎮企業的興起,帶動鄉鎮經濟的蓬勃發展,三臺的縣域經濟強勁崛起。當時該縣的工業門類規模在四川一般縣市中名列前茅,形成完備的機械紡織食品工業體系。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三臺人都把這個時期稱為三臺的“繁榮時期”。
斗轉星移,時移勢易。此后一段時間,鄉鎮企業的沒落直接導致了鄉鎮經濟的沉寂,加之工作重心的轉移,鄉鎮抓經濟一度成為了“副業”,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不足、不均衡的矛盾愈發突出。
立足新階段,綿陽市借鑒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從2022年開始在全省率先開展鄉鎮抓經濟發展激勵試點。三臺縣基于縣內各個鄉鎮發展都較為均衡的特點,將推進鄉鎮抓產業促推高質量發展機制,從試點鄉鎮擴展到全縣33個鄉鎮,并出臺系列獎勵政策,激活鄉鎮抓經濟的動力,增強縣域發展活力。
落好“關鍵一子”,帶動滿盤皆活。當地一位鄉鎮干部告訴記者:“縣上的激勵政策明確導向,鄉鎮抓產業也有勁頭!”
2024年上半年,三臺縣的北壩鎮、潼川鎮、蘆溪鎮上榜2024鎮域經濟西部100強。全域發展、競相發展的鎮域經濟發展格局正加快形成,更好地支撐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