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中國科技城,成渝副中心。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路暢民安的綿陽,曾經歷道路交通安全協同共治之“難”,隱患排治之“艱”,事故多發之“困”。一度時期,道路交通事故起數、傷亡人數持續上升,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越來越大的威脅。
面對日益嚴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勢,綿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堅持經濟發展與安全生產“雙驅動”,將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列為重大民生工程、生命工程,重構道安實體運行體系,以“鐵腕”措施深入開展“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推動安全責任落實到位、問題隱患整改到位、工作質效提升到位。
2022年以來,我市道路交通事故總量和傷亡人數逐年呈階梯式全面下降。2023年至今沒有發生一起較大道路交通事故,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勢持續向好,綿陽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工作呈現嶄新面貌。
政府主導
破局攻堅構建協同共治新格局
困局如荊,市委市政府以破竹之勢發起攻堅。2022年,綿陽市委發起道路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曝光”行動,猶如吹響了向道路安全隱患宣戰的號角,為后續治理工作拉開序幕。市政府迅速出臺“鐵腕”整治十八條措施,這些措施猶如堅實的基石,為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這當中,確定了“集中整治年”“鞏固提升年”“全面提質年”三個關鍵的專題工作年,為整個治理工作繪制了清晰的路線圖。同時,成立工作專班,這一班組如同高效運轉的引擎,確保了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工作有序且深入地開展,為構建協同共治新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制定政策是方向指引,明確責任是力量分配,落實到位才能從荊棘中斬開新路。2022年,綿陽通過市政府審議通過的《綿陽市道安委工作規則》,清晰界定道安委(辦)工作職責,這是明確各方責任的重要依據。詳細制定成員單位監管責任清單,使責任更加細化、具體,如同為每個單位量身定制了行動指南。同步出臺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及責任追究規定和交通安全紅黃牌預警機制,這兩項機制如同高懸的警鐘,時刻警示著各方。
自2022年以來,我市累計啟動139起交通事故延伸調查,讓責任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督促各方落實交通安全責任,形成了一種強大的責任壓力和動力機制,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能扎實推進交通安全工作。
除了責任落實,制度建設也是治理工作的關鍵一環。按照“1+N”模式,綿陽精心打造了道安運行制度“1+7”、農村交管制度“1+13”、綜合治超制度“1+11”“三大”制度體系,這些制度體系相互配合、相輔相成。道安運行制度“1+7”從多維度規范了道路交通安全運行的各個環節,涵蓋了從日常管理到應急處置等全方位的內容,為交通安全治理提供了穩定的運行框架。農村交管制度“1+13”充分考慮到農村地區交通管理的特殊性,針對農村道路環境復雜、管理難度大等問題,制定了詳細的規定,為農村交通安全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綜合治超制度“1+11”則聚焦于貨車超載這一嚴重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問題,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從源頭治理到過程監管,為治超工作提供了全面保障。這些制度體系如同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工作鑄就了堅固的鎧甲,從各個層面為交通安全治理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制度保障。
為確保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工作順利推進,綿陽將市縣兩級道安辦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這一舉措從根本上解決了治理工作的后顧之憂。自2022年起,全市投入道路隱患治理資金7。48億元,猶如為道路安全隱患治理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讓隱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得以大刀闊斧地開展。智能交通建設資金1。6億元,助力交通管理向智能化邁進。綜合治超資金6900余萬元,為治理貨車超載問題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并且每年專門安排1000萬元道安專項資金,用于交通安全項目建設、工作創新及考核獎補。這一系列的資金投入,為交通安全工作提供了強大的資金后盾,讓治理工作得以在穩定的財政支持下持續深入開展。
科技驅動
全方位提升綿陽交通安全治理水平
科技,是綿陽的底色。以“智”助“治”,在科技賦能下,創新驅動城市交通智慧不斷升級。綿陽積極搭建交管“捕風平臺”,這一平臺打破數據壁壘,如同打通了城市交通的“任督二脈”。跨網整合交管綜合、集成指揮、智能交通等多種平臺的實時數據,成功建成城市交通數據融合分析平臺,這個平臺就像城市交通的“智慧大腦”,為交通管理決策提供了全面、精準的數據支持,讓管理者能夠洞悉交通狀況的每一個細節。
在數據平臺的有力支撐下,智慧交通暢行工程得到了有力推進,通過實施“道路全息感知、交管大腦智算、交通平臺提升”三大工程,讓城市交通在“安全管控、緩堵保暢、出行服務”等方面初步實現智慧化。這些措施共同發力,為市民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環境,讓城市交通煥發出新的活力。
智慧交通建設不僅局限于城市,在交通安全管理的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應用。根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綿陽批量開展大數據建模,以“專業+機制+大數據”多場景新模型為導向,充分釋放大數據潛能。讓交通管理更加科學、精準,實現從傳統管理向智慧管理的華麗轉身。
智慧化管理的理念也深入到農村地區。綿陽出臺《農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指引》,明確鄉鎮交管辦在機構、人員、經費等方面的標準,實現工作保障“標準化”,這為農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規范和指引,讓農村交管工作有章可循。
在標準化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村交通勸導站視頻建設,充分利用天網、雪亮工程,將交通勸導站視頻全部接入道安辦和鄉鎮交管辦,全面推行日常交通勸導視頻巡查考核,讓農村勸導工作實現“可視化”。這種可視化的管理方式,如同給農村勸導工作安上了“千里眼”,能夠實時監督勸導工作的開展情況,有效提升了勸導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讓農村交通安全勸導更加科學、規范。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應用,依托5G技術研發農村交管平臺和手機APP,搭建農村交管數據庫,推廣電子勸導站建設,實現了精準勸導在線管理、電子勸導實時處置和隱患排治線上閉環。同時,將車管業務專網延伸到全市中心鄉鎮交管辦,極大地方便了農村群眾辦理二三輪車業務,全面實現農村交管基礎工作“信息化”,讓農村地區的交通管理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提升了農村交管的整體水平。
雙管齊下
創新治超與隱患治理共筑安全防線
在交通管理的各個板塊中,治超工作至關重要。綿陽創新搭建綜合治超“新平臺”,將“出入貨源頭管理”“科技治超”“一超四罰”三大板塊巧妙融合到一個平臺進行綜合監管,形成多部門參與的全鏈條閉環治超模式。這一創新模式打破了以往各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實現了治超工作的協同作戰。目前,全市已建成11個縣級平臺,市級平臺也已進入組網試運行階段,為治超工作注入新動力,讓治超工作更加系統、高效。
新平臺的有效運行離不開源頭監管和責任落實。創新源頭監管“新方式”,完善平臺超載預警、信息篩選、指令下發和跟蹤處置流程。交通、經信、自然資源、環保、稅務等多部門協同作戰,共同介入“一超四罰”,依托“電子運單制”實行“控流限量”,在杜絕源頭超載的同時,有效避免了資源過度開發、自然環境破壞等問題,實現了治超工作的多目標共贏。
為了確保治超工作持續有效開展,責任落實尤為重要。隨著責任落實“新機制”逐步健全,這其中,實行監管責任“三公示”,監管對象“三巡查”,監管失職“三問責”,建立貨運源頭企業風險隱患“提示、發函、通報”三級預警和追究制度,推行“企業積分制”“黑名單制”“溯源追究制”,通過這些嚴格的責任機制,促使全市因貨車超載引發的交通事故逐年下降,為道路交通安全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在整個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工作中,隱患治理是關鍵環節。為此,綿陽建立了隱患排查整治“部門共同排查、確認機制”“分級公示、治理機制”“整治成效評估機制”三大機制,并研發隱患信息化治理平臺,構建“基層排—專業甄—動態治”流程。這一系列機制和平臺的建立,讓隱患治理工作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自2022年以來,全市動態排查整治各類道路隱患共3831處、人大票決交安設施民生工程518處,村道生命防護工程波形護欄1058。6公里,全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為市民的出行筑牢了安全防線。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任重道遠,綿陽道安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持續奮進、久久為功,努力實現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新突破,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為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貢獻更大力量。(記者 劉晏男)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