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亭縣岐伯鎮龍前村,位于崇山峻嶺之中,這里終日云霧繚繞,山林蔥翠,猶如仙境,生長著上千種名貴野生中草藥,村民們歷來以采挖和種植中藥材為謀生和發展之道,史稱之為“藥谷”。
在這里的龍潭湖畔,有一座莊嚴肅穆的古墓,上面沒有文字,雕刻有精美的石雕和圖騰,它就是傳說中的岐伯之墓。中華“醫圣”岐伯之靈,靜臥在鹽亭群山之中,激勵著岐伯故里的人們發展和壯大中醫醫學和中藥材產業,造福人類和社會。
岐伯故里遺跡遍布
“嫘祖看繭制衣衫,岐伯獻絲上陳山,黃帝古蜀訪元妃,千里姻緣一線牽。”這是一首在岐伯鎮廣為流傳的民謠。
岐伯,是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醫學家,精于醫術脈理,遍嘗百草,后世尊稱為華夏中醫始祖“醫圣”,中華第一部中醫藥巨著《黃帝內經》,記錄的就是黃帝和岐伯就醫學理論的一問一答,奠定了中醫醫學的理論基礎,所以我國的中醫醫學被稱之為“岐黃之術”,岐伯的尊崇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岐伯創立的“不精醫無以濟世,不懂藥無以救民”之醫德,則成為了后世醫生的座右銘。
岐伯到底生于何地?由于年代久遠,上古時期又無文字記載,全是口口相傳的歷史傳說,關于岐伯的籍貫也就說法不一,自古以來,就有陜西岐山說,甘肅慶陽說和四川鹽亭說。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西南交通大學茅以升書院教授李里著述《岐伯再考》,認為三地皆稱“岐伯故里”,因典籍無記載,無從考證,但三地都與岐伯有重要關系,或出生地,或行旅處,或居之所,皆有可能,均稱岐伯故里,不足為奇。岐伯其偉大貢獻和精神財富,深植于中華民族之文化土壤,乃為歷史豐碑,值得千秋贊頌。
“傳說岐伯受封為古岐舌國首領,而古岐舌國就在以鹽亭為中心的這一區域,岐伯去世后也葬在這里,與這里的山山水水融為一體。在鹽亭縣岐伯鎮,岐伯遺跡比比皆是,從族屬、地域、民俗和地緣文化上均有跡可循,而尊崇岐伯的風俗自古有之,為岐伯鎮所獨有,這些都佐證了鹽亭是岐伯故里之說,據說嫘祖和岐伯都是黃帝身邊的人,兩個典故相映生輝!”鹽亭縣龍潭岐伯文化中心劉仕龍說。
岐伯鎮所到之處,無不充溢著岐伯神秘的身影,岐伯山、藥神嶺、岐伯廟、岐伯宮、岐伯殿、岐伯橋、岐伯墓、岐伯樹,猶如岐伯與我們來了一次穿越遠古的相遇,而藥谷、藥王山、藥王嶺、藥神洞、藥潭、藥池、藥包袱、藥鍘刀、碾藥槽等地名和中醫醫藥用具,仿佛在向我們講述著發端于岐伯的中醫醫學的博大精深。
岐伯文化源遠流長
傳說岐伯故鄉是位于彌江北段上游的岐伯鎮龍前村藥谷(原屬茶亭鄉),這里的岐伯廟,始建于唐初,經宋、元、明、清歷代修繕,如今岐伯廟內殿堂輝煌,神像威嚴,香煙裊裊,見證了岐伯文化歷史的源遠流長。
“岐伯爺爺醫祖神,三月十七把鄉行,遍地草木都是藥,家家戶戶保安寧。”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院長龔珍旭是在岐伯故里長大的,提起家鄉民間開展“岐伯行鄉會”,祭拜醫祖、舞龍耍獅、演川戲、唱歌謠、跑旱船、走馬燈,兒時記憶中一幕幕熱鬧場景立即浮現在他腦海,幼時學來的民謠也是張口就來。
岐伯行鄉是岐伯鎮獨特的民俗活動,被收錄入綿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岐伯行鄉又叫“醫祖出巡”,在每年岐伯生日農歷三月十七盛大舉行。
這一天,岐伯古廟殿堂香煙裊裊,蠟燭通明,已經打造為龍潭民俗風景區的龍前村,把樂樓、民俗文化廣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岐伯中醫藥文化館全部裝綴一新,五彩繽紛,參加慶典活動的當地鄉親們,在松柏煙霧中熏身后步入祭祀場,香樟木雕刻的岐伯神像正襟危坐的擺放在祭祀臺中央。祭祀開始,主祭人恭讀《祭岐伯文》,然后鼓樂齊鳴,請出岐伯神像出巡,開始行鄉,凡是岐伯出巡所到之處,民眾皆手持信香,列隊恭迎,祈求岐伯護佑六畜興旺、合家安康、風調雨順。每一年盛大的岐伯行鄉民俗活動,都會吸引眾多省內外游客前來觀禮,一睹中華醫圣岐伯神秘的風采。
在岐伯文化的熏陶下,岐伯鎮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藥龍、蠶龍、桃子龍、水龍的舞龍文化,目前岐伯鎮“四龍文化”已被收錄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文興業“藥谷”飄香
在岐伯故里,生長有上千種名貴的野生中草藥,岐伯鎮的藥農歷來以采挖和種植中藥材為支柱產業,受岐伯文化的影響,史稱之為“藥谷”。
每年初春時節,龍前村種植的中藥丹參喜迎豐收,伴隨著機器的轟鳴,一壟壟長勢喜人的丹參,帶著泥土的芳香破土而出,龍前村的藥農們忙著采挖、分揀、裝袋,一派豐收的景象。
“過去我們一直種植中藥桔梗,由于品質上乘,長期遠銷韓國等地,但經濟效益一般。幾年前在四川岐舌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帶動下,改種了6畝丹參。今年丹參豐收了,因為采用的是公司+農戶的模式,而且丹參不愁銷,每畝可收益5千多元,我們嘗到了規模化種植優質中藥材的甜頭。”龍前村二組藥農何順甫一邊采挖丹參,一邊開心地對記者說道。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著名的詩句。在龍前村藥神山一塊種植中藥茱萸的田間地頭,記者遇到了四川岐舌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鐘冬。鐘冬介紹,公司入駐龍前村,看好的就是岐伯文化和這里種植中藥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推廣種植中藥材,扶持重點戶、示范戶,以戶帶村、以點帶面,采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訂單生產,走規模化、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帶動更多農戶走上致富路。
“依托岐伯中醫藥文化資源,以岐伯文化和中藥材發展聯合體為突破口,建立新型生產經營模式,大力發展中藥材特色產業,推動中藥材企業擴大規模。岐伯鎮今年計劃再引進一家企業,再發展中藥材300余畝,讓岐伯鎮的中藥材產業發展駛上快車道,讓岐伯文化和中藥材產業發展相得益彰,讓中醫醫學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岐伯鎮黨委書記王毅說。(楊松 胥麗平 綿報融媒記者 陳榮)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