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為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作出更多貢獻——
綿陽:守住耕地紅線兜穩兜牢“糧袋子”
我市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供圖)
春暖花開景色美,不負農時不負春。陽春三月,正值春種備耕好時節。我市各地田間地頭生機勃勃,油菜、小麥等小春作物長勢喜人,熱鬧的機耕路上,農機轟鳴,處處呈現出一派緊張忙碌的農耕景象。
綿陽作為農業大市,如何確保這片肥沃的土地“姓農”,嚴格精細的長效化保護機制不可或缺。近年來,我市一直把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作為一項鐵的紀律,通過壓實責任、創新舉措,逐步構建起“黨政同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耕地保護大格局。廣闊農田正煥發出新一輪勃勃生機。
1堅持規劃引領 確定保護空間
“國土空間規劃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守牢耕地紅線,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去年,我市堅持保護優先,統籌劃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以及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全市劃定耕地保護面積523.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457.9萬畝,形成了可考核、可審計、可追責的劃定成果,并于去年11月獲自然資源部批復正式啟用。
“三區三線”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和用途管制的重要內容和核心框架。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并堅持先規劃、后實施。“三區三線”的劃定,有助于我市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第一優先序”,結合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成果,將全市523.5萬畝現狀耕地納入保護目標。將最優質、最精華、生產能力最好的456萬畝長期穩定耕種的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現耕地“應保盡保”。
“成果一經啟用,將嚴格剛性執行,成為今后很長一個時期我市保護耕地和糧食安全不可逾越的紅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表示。
2堅持以建促保 突出問題整治
萬物新綠,春風拂面,安州區黃土鎮人民村的土地整理項目正如火如荼地推進。遠處山頭傳來“突、突、突”的挖掘機“啃”石頭的聲音。“現在正加緊施工,力爭3月底把項目實施區域的所有旱地都整理出來,好栽農作物。”村民吳大慶說。
近年來,通過創新工作舉措,我市不斷強化對永久基本農田的特殊保護,通過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項目、現代農業(水稻)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先后投入資金12.37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40.77萬畝,全市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進一步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更加堅實。另一方面,聚焦歷年來國家耕地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對“非農化”“非糧化”、耕地撂荒等現象進行集中整治,用地秩序更加規范。
去年以來,我市先后印發《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制止耕地“非農化”任務分工》《防止耕地“非糧化”任務清單》等系列文件,不斷加強土地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嚴格控制和審查各類建設占用耕地行為,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以及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
在游仙區某違法用地項目現場,記者看到,昔日違法建筑及游樂設施已拆除完畢,部分土地正在積極復耕。“我們堅決落實‘嚴起來’監管要求,以‘零容忍’的態度杜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游仙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年來,我市陸續開展了“大棚房”、違建別墅、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等清理整治專項行動,不斷強化日常動態巡查,加大執法力度,積極構建行政執法與行政檢查銜接機制,對重點土地違法案件進行掛牌督辦、公開查處。建立健全了土地管理違法失職行為問責制和耕地保護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嚴肅追究失職、瀆職和造成不良影響責任人的責任。
3堅持公眾參與 貢獻更多“糧策”
“最近天氣晴好,這幾片農作物都長得好,又是一個豐收年。”平武縣大橋鎮新營村黨支部書記薛貴財,也是該縣“三級田長”隊伍中的一員。入春以來,他的主要職責就是發動村里黨員和群眾代表,時刻關注組內耕地,每周最少巡查一次,還要做好記錄,一旦發現亂占亂建、撂荒拋荒、傾倒污染物等破壞耕地行為,立即制止并及時上報上級田長。
“以前村民法治意識不強,在耕地上種樹、挖塘、建房等‘非農化’‘非糧化’行為時有發生。”“村級田長”薛貴財告訴記者,該村地少林多,田長制建立后,由各村民小組組長牽頭,從源頭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監管。“巴掌大的地方,都有人過問。”薛貴財說。
“天府糧倉”的基礎支撐是打造天府良田。當前我市正全面落實“田長制”,當好“護糧人”,現已初步建立“市、縣、鄉、村”四級田長責任體系。而作為“田長制”網格化管理體系最小單元,村級田長直接面對田間地頭,發揮監管職能,及時發現并制止苗頭性問題。
為讓小網格發揮更大作用,扎緊耕地保護的“籬笆”,目前全市已設立市級田長34人、縣級田長224人、鄉級田長1170人、村級田長2367人。全市還以“4·22”地球日、“6·25”全國土地日為契機,大力開展法律法規和政策普及,注重宣傳引導,凝聚保護共識,群眾耕地保護法律意識不斷提高。在交通要道、田間地頭,各地還廣泛設立“田長制”標志牌,保護范圍、田長職責、聯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
如今的綿陽,一張縱橫交織、覆蓋全域、針腳細密的耕地保護大網正加快向終端延伸,一套各級協同、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網格化長效機制正全面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耕地保護責任全覆蓋正在實現。
讓每一塊耕地都有守護人,我市將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貢獻更多綿陽“糧策”。(江濤 綿報融媒記者 蘭建春)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