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涪江流域九地首次聚首,探索跨地域合作機制
共護一江清水 川渝要當“模范生”
涪江全長約670公里,作為嘉陵江支流涪江流域位于四川省北部及重慶市西北部
其中,四川省涉及阿壩州、綿陽市、遂寧市、德陽市、廣元市、南充市,共計6市(州)24縣(市、區);重慶市涉及潼南區、銅梁區和合川區3個區。
□郭若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祖明遠
“做好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僅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義不容辭的上游責任和擔當。”在2月16日舉行的涪江流域川渝九地生態環境保護研討會上,遂寧市政協副主席鄧云的觀點在現場嘉賓中引發共鳴,接續發言的內容都鎖定在“責任”“聯動”“共治”上。
以往,圍繞涪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往往局限于省域或市域之內。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進,這場在綿陽舉行的研討會首次聚齊流域內九地代表,探討如何共同努力將涪江變為“福江”。
同飲涪江水 保護工作要由“點”串成“線”
會前一天,參會嘉賓受邀前往三江湖國家濕地公園、仙海水利風景區等地參觀。清澈的江水上,準備返回北方的紅嘴鷗翩躚起舞,引得許多嘉賓掏出手機拍攝。
一江清水從何而來?綿陽市副市長袁明分享了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的經驗,綿陽建立由生態環境、住建等12個市級重點部門和13個縣市區(園區)組成的276人快反處置隊伍,同時發揮“市、縣、鄉、村”四級6339名網格員作用,可實現環境污染10分鐘內響應、24小時內回復、3天內辦結處置。
不僅僅是綿陽,保護涪江生態環境,流域各地都有“拿手好戲”。“要扎實開展流域治理!抓牢工業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治理、農村面源治理。”研討會上,重慶市潼南區政協副主席、區工商聯主席譚紅雁第一個發言,分享了“潼南經驗”。
在互相學習借鑒的同時,大家更關注合作。
鄧云認為,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需要川渝兩地跨界協同治理,毗鄰市州聯防共治,縱深推進碧水攻堅。
阿壩州松潘縣政協副主席江偉建議,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協調解決下游受益地區對上游保護地區給予優惠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的生態經濟補償。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將流域各地的“點”串成“線”,關鍵在于溝通與共識。
聽了大家的發言后,重慶市銅梁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偉將合作對接列入工作日程,“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加強涪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以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共話涪江情 合作與發展要由“點”擴至“面”
河流治理,每一段都不能松懈。守護好大家的“母親河”,也不能局限于水環境保護。
在研討會籌備階段,綿陽除邀請各地政協、生態環境等部門外,還邀請了各地林業、水利以及發改等部門。同時,研討會專門設置3場座談會,分別聚焦水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生態保護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這也與各地所思所想“合拍”。這場研討會原定邀請130余名嘉賓,由于各地參會積極性較高,最終嘉賓數超過170人。
在討論發言中,大家都感到不虛此行,合作與發展的“寬度”逐漸拓展。
彼此增進了解,讓德陽市政協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長邱明對野生大熊貓話題萌生興趣——綿陽目前有野生大熊貓418只,占大熊貓野生種群的22.4%,“我們特別希望,下一步和綿陽在有關方面開展聯合調研。”
在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的同時,如何共同傳承好流域的歷史文化?重慶市合川區政協主席葉華認為,“需要我們共同發現,共同呼吁和共同建設。”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永會認為:“川渝兩地在水生態建設中是全國的優等生,接下來更應該成為模范生。”
如何從“優等生”到“模范生”?在討論中,大家將目光鎖定在行動上。
從完善頂層設計的角度,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景弘認為,要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堅持依法依規,實事求是,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做好在保障發展和保障民生之間的動態平衡。
“接下來,就是真真正正把工作做踏實,擔起責任、展現作為、同謀發展,共同繪就一幅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涪江美景!”重慶市水利局副局長謝飛的話道出與會者的心聲。 (原載2月19日《四川日報》)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