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政協委員建議大力推進綿陽老城區更新發展,相關部門積極辦理——
城市提“顏值” 百姓增福祉
城市更新,是城市保持生命力、增強整體機能的一種自我調節機制。
整治、改善、優化綿陽市建成區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特別是加大老城區更新力度,實現房屋使用、市政設施、公建配套等全面完善,產業結構、環境品質、文化傳承等全面提升,是推動綿陽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此,市政協八屆一次會議期間,民革綿陽市委提交了集體提案《大力推進綿陽老城區更新發展的建議》。
提案追蹤 緊扣短板精準發力
記者梳理提案看到,提案從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四個方面分析了綿陽老城區發展現狀。
提案指出,老城區更新發展面臨諸多問題,老城區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高、交通密度高的“三高”現象十分明顯,土地資源、空間、環境、基礎設施和道路已經達到了所能承受的極限。
提案建議,在堅持政府引導,鼓勵市場運作的同時,注重文化傳承,拓展文旅空間,采取留、改、建相結合,以保護傳承、優化改造為主,拆舊建新為輔,對歷史城區、文化街區、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全方位保護,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文化、旅游、體育、商業等行業融合發展。
提案還建議,加強統籌謀劃,以補短板、惠民生為重點,聚焦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訴求,鼓勵騰退出的空間資源優先用于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綠地、公共活動場地等,完善城市功能;鼓勵建設完整居住社區,完善社區配套設施,拓展共享辦公、公共教室、公共食堂等社區服務。提升城市品質,探索可持續更新模式,鼓勵推動由“開發方式”向“經營模式”轉變,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
提案聚焦 城市更新活力更足
記者從該提案主辦單位市住建委獲悉,接到提案后,市住建委高度重視,對提案內容根據綿陽實際深入分析,落實一系列具體舉措,及時辦理回復。
“近年來,我們綿陽城市更新步履不停。”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聚焦服務“人”、建好“城”、提升“產”、涵養“文”,下足“繡花功夫”,綜合運用“留改拆”方式,加大機制創新,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升中心城區能級,加快建設“雙300”Ⅰ型大城市和成渝地區副中心城市。
今年以來,全市城市更新工作緊緊圍繞存量提質改造、集約內涵式發展、城市結構優化調整、功能品質提升。
“推動城市更新‘精耕細作’和高質量發展,使其真正留得住人、經得起回望、感受得到創意、富有生機與活力。”該負責人表示,通過大力實施“棚改專項行動、老舊小區改造專項行動、公園城市建設行動、城市路網優化提升行動、海綿城市建設行動、市政公用服務能級提升行動、歷史文化及特色街區建設行動、城市更新體檢行動、城市更新規劃暨政策體系建設行動”九大專項行動,綿陽山清水秀城美、干凈整潔有序、宜居宜業宜游。
該負責人表示,我市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元素,加快推進上馬望蜀苑、綿州記憶、躍進路1958、芙蓉漢城、越王樓、老市委等特色街區建設。在此過程中,聘請國際國內一流策劃設計運營團隊,高起點、高標準編制項目方案,不僅要實現城市更新,還要延續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
而在公園城市建設方面,我市加快推進鼓樓山、黑家山、城南體育公園等城市公園建設,啟動富樂山、西山公園等改造提升;在實施市政公用服務能級提升行動方面,加快建設開茂水廠及配套管網、七星壩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塘汛生活污水處理廠三期等項目,并在污水管網排查和修復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加快燃氣儲氣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發力,讓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不斷攀升……
(綿報融媒記者 李靈越)
編輯:譚鵬 校對:李志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