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報融媒記者 郭若雪
擇一事,終一生,是他身上最鮮明的烙印,也是屬于他自己的一顆“匠心”。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綿陽市富臨精工機械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工程師向明朗。
向明朗從內圓磨床工人起步,到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一直扎根企業技術創新一線。“我帶領的勞模工作室,已成為公司技術創新的‘先鋒營’!”向明朗表示,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獲得授權專利130項,多個新產品項目投產。
翻開向明朗的履歷,無數個高光時刻的背后是敢于創新的“闖勁”,是在“毫厘”之間“改”出上億元產值。他曾成功主導國家重點新產品液壓自動張緊器項目產業化開發、科技部創新基金項目VVT研發及多項省級項目研發成功,其中VVT項目2020年年產值已超過10億元。
盡管諸多榮譽加身,向明朗依舊奔跑在技術創新的跑道上。就在首屆中國(綿陽)科技城“揭榜掛帥”榜單發布專場會上,他帶著項目來尋找“聯姻”對象,并將存在的難點與發展前景一一道來。
在產品開發和應用存在兩大技術難點,國內現減振器廠家主要以工程師經驗加反復換零件來試驗的調校匹配技術為主,與國外虛擬調試技術相比,效率低,成本高,實際效果差。而這正是目前向明朗正在攻克的領域。在他看來,目前國內CDC減振器產業的發展被電磁閥卡住了脖子,國內目前沒有自主品牌的CDC減振器實現量產,致力于解決CDC電磁閥“卡脖子”問題,推動國內CDC減震器產業的技術進步。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這句話,在向明朗身上能得到印證。他憑借專注和熱愛,攀上新的高峰——主持創建成功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四川省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持起草制訂現行機械行業標準2項,獲授權專利89項,其中發明專利17項……這些閃閃“發光”的成績單,源于向明朗的“初心”,“要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向明朗的一顆“匠心”中還有傳承。在他的帶領下,實現了公司技術研發平臺從市級到國家級的質變,技術人員從2012年的50余人到2021年的330余人,培養了多名技術人員從基層成長為技術人才和管理骨干,公司技術研發能力躍居同行前列。
以初心鑄匠心,以匠心守初心。邁步新征程,向明朗也有更多的追求:“感謝中華全國總工會給予我這樣崇高的榮譽,這是對我的認可,也是對精工人奮斗、創新精神的認可。我將努力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繼續秉承精工‘深究、專業、極致’的做事理念,奮戰在科研一線,深入鉆研、勇于創新,以研究轉化產品、以產品助力研究,為推動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