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統計局發布“建黨百年數說四川”系列之一,全面客觀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
糧食產量穩定增長
新中國成立前,四川糧食畝產水平低,人民一直處在缺糧甚至饑餓的邊緣。1949年,四川糧食總產量1090.8萬噸,糧食單產水平僅107.8公斤/畝。隨著全國大力興修水利工程和化肥事業快速發展,糧食產量穩步提高,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四川農村率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到1980年全省糧食總產量增加到2599.7萬噸;由于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技術進步推動單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到2020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3527.4萬噸,是1949年的3.2倍,糧食單產水平達到372.5公斤/畝,確保了飯碗始終端在自己手上。
工業興省鑄就輝煌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區域經濟發展主導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工業增加值僅2.5億元,僅能生產白糖、白紙、白布、鹽等,“吃、穿、用”等簡單工業品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的八成。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到1978年四川初步建立了以機械、食品制造、紡織皮革、化學和冶金為主的工業體系,實現工業增加值59.4億元。
改革開放后,四川持續優化工業結構,不斷調整發展重點,1997年工業增加值超過千億元,2013年邁過萬億大關。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川提出構建“5+1”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1.3萬億元,五大現代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7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已超萬億,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產業也正向萬億級邁進。
消費豐富生活改善
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質資源極度匱乏,衣服的布料大多是粗棉布與麻布,顏色也較為單調,四川人民的穿著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土、粗、破、補”。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紡織產品供應增加,服裝流行開始加快,穿著成為個人魅力的體現,“一衣多季”變成“一季多衣”,并由單純的保暖需求向舒適、時尚轉變。2019年,四川居民人均衣著支出達到1213元,是1980年的40倍以上。
住房大起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僅3.6平方米,到1978年農村人均住房面積也僅7.0平方米。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后城市房地產制度改革和新農村建設的實施,居民住房逐漸從“蝸居”走向了“宜居”,到2020年四川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3.4平方米。
耐用消費品多起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80年代初,四川除個別家庭擁有自行車外,基本沒有其他耐用消費品。改革開放后,隨著居民收入增加,耐用消費品全面普及,2020年四川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29.1輛,洗衣機98.7臺,冰箱(柜)103.0臺,彩色電視機120.3臺,空調108.1臺;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57.3部,計算機38.9臺。
交通通達蜀道不難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曾是四川盆地交通險阻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前,四川公路少之又少,鐵路、機場更是沒有。而現在的四川交通已今非昔比,蜀道之難一去不復返。
公路方面,32條國道、115條省道縱橫交錯,1135條縣道、7066條鄉道經編緯織,干支結合、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基本形成,全省公路里程超過33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8倍,居全國第一;高速公路運營里程突破8100公里,排名全國第二。
鐵路方面,自1952年川內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建成通車開始,四川鐵路事業不斷發展提速,到2020年底,全省鐵路運營和在建里程已超過6600公里,進出川通道鐵路達到10條,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約1140公里。
航空方面,四川航空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現在國際航線網絡遍及五大洲,成都已成為全國第三個雙機場城市,正加速構建“一帶一路”空中走廊。
衛生改善人民長壽
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蕭條,疾病肆虐,缺醫少藥,四川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為盡快改善衛生狀況,控制疫病流行,從1950年起,全國相繼開展防疫運動、愛國衛生運動,并在艱苦條件下建立起基本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體系,到1978年四川人均壽命已經提高到68歲。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四川衛生健康資源供給不斷增加、發展活力持續增強,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2020年的77.3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500/10萬下降到18.2/10萬;嬰兒死亡率從200‰下降到5.48‰。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熊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