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寇敏芳)5月8日,省自然資源廳發布關于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十條“銜接”措施。十條措施包括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用好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持續深化土地制度和行政審批改革、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大力提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加大礦產資源保障力度、繼續做好定點幫扶工作、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等十個方面。
省自然資源廳當天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鼓勵對依法登記的宅基地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復合利用,發展鄉村民宿、農產品初加工、電子商務等農村產業,重點指導脫貧縣綜合利用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按規劃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支持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推動脫貧縣地質旅游等特色產業發展。
過渡期內專項安排脫貧縣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原深度貧困地區計劃指標不足的,由省統籌解決;過渡期內對脫貧縣繼續實施增減掛鉤節約指標省內交易政策,原深度貧困地區可預支節余指標并可用于省內交易,繼續實行跨省域調劑。
支持脫貧縣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優先申報中央重點項目入庫,在省級生態修復項目庫中優先實施;加大對脫貧縣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政策、資金的支持力度,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縣城和50人及以上的重大隱患點,實施分類綜合整治;鼓勵探索創新搬遷安置方式,引導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向縣城、中心鎮、中心村聚集,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 將簡化用地報件事項、精簡審批事項和優化審批流程作為便民服務、為民干實事的重要任務來抓,積極構建建設用地智能審批和管理系統。開辟鄉村重點產業項目“綠色通道”,將更多業務納入“天府通辦”。
以片區(經濟區)為單元,分片區分層級編制鎮(鄉)總體規劃和“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規劃,嚴格按照規劃進行用途管制和建設管控,確保先規劃后建設。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支持符合條件的脫貧縣納入相關試點,有序引導使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指導建立產權流轉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