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突出重點示范帶動 分類分層破難攻堅
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強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在城廂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擠滿了前來辦事的群眾。“以往辦這類事情要趕到政務中心辦,現在不僅可以在家門口辦理,考慮到我們老年人腿腳不方便,街道工作人員還會到家里上門服務,簡直貼心得很。”市民周光權說。
從主動辦事到主動找事辦,從疫情期間送米面油糧等簡單跑腿到全方位服務,每一戶群眾都有黨員聯系,群眾的每一件大事小事、急事難事都有人操心。城廂街道的便民服務,解決群眾的“當下事”,更操心群眾的“未來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接到末梢、落到實處、見到真效。
群眾幸福感得到提升,正是我市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體現。
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政治保證。“十三五”時期,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各項決策部署要求,深化推進黨建制度改革,重點圍繞黨的組織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層組織建設制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分類分層推進,黨建制度改革工作整體呈現出步點緊、舉措實、成效好的良好態勢,為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數據即為力證:2020年黨建制度改革領域承擔了22項改革任務,2020年度需完成的3項專項改革方案制定任務、4項專項改革方案推進任務、3項重大改革試點任務以及10項改革舉措實施規劃任務共20項已全部完成。
理想信念教育更突出,“三會一課”更規范,民主生活會辣味更足,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更加嚴明,熾熱的組織生活錘煉著黨性……黨的組織制度是黨的建設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修訂《市委工作規則》《市委常委會議事決策規則》,積極探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制定《綿陽市黨建工作全程紀實辦法(試行)》《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十堅持十嚴禁”》。印發《關于推進市黨代會代表任期制工作的實施方案》,近年來辦結代表提案2200余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造就高素質執政骨干隊伍,有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度保證。我市相繼出臺《綿陽市縣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動議工作辦法》《市管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內部運行流程》等制度文件,出臺市屬企業領導人員等管理暫行辦法,探索建立調整不勝任現職領導干部退出機制。常態化開展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分析研判,印發縣級領導干部實績檔案管理辦法,開展“三問行動”推動領導干部抓落實作表率,出臺支持抓項目促投資有關舉措,切實激勵各級干部敢擔當善作為。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在黨的基層組織制度改革方面,我市深入實施基層黨建“3+2”書記項目,推進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開展1A—5A級示范黨組織評定,命名375個市級示范黨組織,示范帶動形成“紅色海洋”。對回引的優秀農民工實施“五大計劃”,培養扎根農村基層的骨干力量。17位市領導牽頭137項城鄉基層治理工作,推動各市縣區、園區黨委“一把手”牽頭抓總,社區分類治理等24個重點項目全面推進,綿陽被確定為全省城市基層治理示范市,3個鄉鎮被確定為全省鄉鎮治理現代化示范試點。
人才是第一資源,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
2020年,我市投入專項資金5350萬元,推動9家“人才銀行”出臺人才金融新政12條,全鏈條支持人才團隊49個,帶動企業新增營收52億元;首批30名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人才入選“綿州育才計劃”;四川省院士(專家)產業園、高端人才服務中心成立,設立駐外高層次人才對接引進聯絡站13個;科技城人才公園建成開園……
“十三五”以來,我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以加快建設西部人才強市意見為統攬,配套制發科技城人才計劃等政策,形成“1+17”人才新政體系。啟動科技城人才計劃等5大人才專項工程,涉及政策制度方案62個。出臺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實施意見。支持引進174名高端領軍人才來綿創新創業,吸引8萬余名高校畢業生來綿。目前,全市擁有兩院院士29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近1000名,人才總量達81.42萬人,智力密集程度在西部城市中名列前茅。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下一步,我市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一手抓現行政策落地落實,一手抓創新引領破難攻堅,添舉措、補弱項、強短板,以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縱深推進,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李橋臻)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