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鏈條完整,具有權威性、支撐性、引領性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12月29日,中國(綿陽)科技城先進技術研究院正式揭牌,力爭建成成渝地區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全國重要的軍民科技協同示范平臺。
隨著中國(綿陽)科技城先進技術研究院的正式揭牌,中國(綿陽)科技城將朝著更清晰的目標,全力沖刺。
建設思路
●以市場化運營為手段
●以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高能級創新平臺為目標
●堅持院地協同、需求導向、分步推進、合作共贏的建設原則
●為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高地提供新動能
主要方向和目標
●聚焦核技術應用、激光裝備、先進材料等優勢領域,瞄準“卡脖子”問題和國產替代等關鍵核心技術,賦能創新產業發展,全面提升科技城創新能級。
●努力實現“四個一批”:推動一批先進技術成果外溢,成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引育一批創新領軍人才,匯聚一批科技金融機構和資本
2022年是“十四五”深化之年,更是全面提升科技城建設創新能級突破年,如何實現新突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有一條清晰的紅線——堅定實施創新引領戰略,突出科技立市、創新強市,以“自主創新、自立自強,特色鮮明、質量優異,人才優先、重點跨越,支撐國防、引領發展”為原則,以服務保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為牽引,以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為主線,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體系,積極打造區域協同創新主引擎,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
“2022年,全市科技系統叫響‘提神、提速、提量、提質、提效’的進取精神,堅定實施‘1163’計劃,以一流的質量、一流的效率、一流的業績,全面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市科技局局長趙琳表示,為了實現全市科技創新能級全面提升、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這一總體目標,將大力實施六大突破戰和深入推進三項改革。
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突破戰,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我市將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在于引導支持企業、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積極主動參與國家、省重大科研項目,提升綿陽科技城創新能級以及圍繞綿陽“1+4”支柱產業以及特色產業,啟動編制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
趙琳告訴記者,在這方面又一個重點就是建立基礎研究、重大專項、成果轉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科技項目儲備庫,設立綿陽市重大科技專項,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給予專項經費支持,推動領先技術在國際國內持續領跑,打破國際封鎖、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實現國產替代。
實施創新主體培育壯大突破戰,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我市將圍繞全力推進“招院引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加強創新人才引育等重點工作發力,激發主體活力筑牢“科技地基”。
尤其是在推進“招院引所”方面,將制定“招院引所”相關政策,吸引國內外科研院所、知名高等院校和龍頭企業等遷入或在綿設立區域總部、分支機構等,與在綿創新主體共建研發平臺或創新載體。
實施創新平臺能級提升突破戰,打造高質量發展載體。我市將著力重點放在了推進戰略科技平臺、推進產業創新平臺、推進功能服務平臺三大平臺建設上,針對推進戰略科技平臺建設,重點是建立創新平臺梯次培育資源庫;推進產業創新平臺建設,關鍵是優勢產業,爭創一批四川省產業創新平臺;推進功能服務平臺建設,建設一批功能強大、配套完備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實施創新園區提質增效突破戰,構筑高質量發展高地。我市將加快高新技術園區提檔升級以及推動農業科技園區升級發展。“按照《綿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十四五”規劃》對園區進行規范化提升,增強農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西部一流農業科技園區,爭創國家農業高新區。”趙琳表示。
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突破戰,提升高質量發展效能。一方面將積極推進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制定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三年行動方案。重點則是聚焦強鏈、延鏈、補鏈,圍繞我市產業發展需求,主動對接國家、省科技計劃,實施科技成果重大轉化。
另一方面則是強化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將依托在綿院所高校科研資源,以行業共性技術和產業需求為導向,建設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的中試熟化基地,面向產業鏈上下游開放中試熟化服務,支持各類科技成果到中試熟化基地進行中試開發,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
實施協同創新開放合作突破戰,匯聚高質量發展要素。我市將打造區域協同創新“主引擎”以及加大開放合作力度,高質量完成《中國西部(綿陽)科學城建設方案》,推進成渝綿科技交流和協同創新,重點加強與重慶、成都的交流合作,將我市優勢科技資源融入到西部科學城建設中,不斷匯聚創新要素,優化科技資源配置。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郭若雪)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