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智能制造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線上的工業機器人(視覺綿陽·資料圖片)
綿陽新聞網訊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翻開2021年綿陽科技創新成績單數字喜人、成果豐碩,一項項科技成果鐫刻了一年來中國科技城的創新腳印。
“十四五”開篇,這些數據,仍在帶來驚喜——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7.14%、居全國城市前列,科技創新綜合水平指數達74%、居西部城市前列;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400家,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額超過15億元,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主營收入1665億元,均居全省第2位……
生產的燃氣管道是否達標?這就需要在它們出廠前來一次全方位的“體檢”。而綿陽沃思測控技術有限公司的超聲波管材在線測厚系統就如同各種塑料管道的“醫生”能實時檢測它們的“身體狀況”。
打破國外技術壁壘,這家企業用7年做成了行業第一。“那時候的中國塑料擠出行業幾乎沒有測量和控制系統,市場主要被某德國公司一家獨大,幾乎壟斷了整個中國市場。”該企業負責人表示,“而我們產品出來后,迫使該公司的產品價格下降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沃思測控的成功,也從側面印證了今年我市創新主體實力整體躍升,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源”。
這源于我市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行動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提質增效工程,高新技術企業實現持續增長。另外,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前三季度實現主營收入1665億元,預計超過2060億元,完成量居全省前列。截至目前,認定市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600家,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400家。
創新載體再加持,全域創新再夯實。今年,我市指導企業、院所、高校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九洲線纜、臺沃科技、華拓光通訊3家企業進入公示環節;積極開展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級重點實驗室、市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認定工作,完成綿陽市首批6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授牌、首批6家重點實驗室和1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
科技創新要素不斷集聚,園區建設功不可沒。今年我市安州工業園區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全市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達到3個,并列全省第一;三臺獲批建設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
優化創新生態“軟環境”,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硬支撐”。今年,我市大力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并在解決為創新服務的人才、資金、設施這些具有共性的問題上,綿陽作出了有益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
一方面,我市積極推進《綿陽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編制工作,從頂層設計做好科技服務業、農業科技園區等領域規劃編制修訂工作。另一方面,舉行首屆中國(綿陽)科技城“揭榜掛帥”項目榜單發布專場會,發布項目實行“企業出題、能者解題”攻關模式,集聚和整合優勢創新資源,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問題。
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是抓好創新生態營造的關鍵一招。我市深入推進國家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在全市開展“撥、貸、投、保、貼”等科技金融聯動工作,推廣“高企貸”“天府科創貸”“設備儀器貸”產品,修訂印發《綿陽市開展科技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截至三季度末,全市科技貸款余額358.35億元,科技企業貸款戶數2230戶,累計專利權質押融資7.41億元。
在協同創新能力提升上,我市既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又搶抓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推進科技創新券在兩省市率先實現互通互用,促成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與綿陽市梓潼縣人民政府圍繞蜜柚全產業鏈進行全方位合作。
“我們還切實抓好《中國西部(綿陽)科學城建設方案》編制工作,常態化開展成果對接精準服務,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三鏈融合。”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額超過15億元,完成量居全省前列。
如今的綿陽,正乘創新之風,揚科技之帆,大力實施“創新引領”戰略,劈波斬浪逐夢前行,奮力譜寫全面建設中國科技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綿陽新篇章。(劉欣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郭若雪)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