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業核查
北川家庭減災能力普查
張貼普查海報
市檔案館查閱歷史災害資料
城郊曙曦幼兒園外業核查
實地收集佐證材料
防災減災救災,其根本和前提是“防”。
如何防?黨中央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長遠、親自出題、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九大重點工程的首位工程,也是國家著眼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作出批示,要求全市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普查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聚焦總體目標、把握關鍵環節、強化工作舉措,堅決抓好工作落實。
面對中央、省、市的高位謀劃和科學部署,市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市應急管理局局長鄧志軍也有清醒的認識:“我市是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地形復雜、氣候多樣,自然災害歷來多發頻發。開展全災種普查,獲取全市主要災害致災信息、重要承災體信息、歷史災害信息,摸清全市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做到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心中有數’,才能為有效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工作、切實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權威的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誠然,這是一項重大的市情市力調查,是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基礎性、系統性工作,更是銜接好“防抗救”責任鏈條、全市聯動“大應急”的關鍵環節。
綿陽,絲毫不敢懈怠。
當前,全市自然災害風險普查調查階段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全市應急系統共計錄入承災體數據3164條,減災能力數據12646條,歷史災害數據7120條,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完成9大區縣縣級數據集建設,氣象部門完成暴雨、干旱、高溫、低溫、冰雹、大風、雪災氣象災害調查;住建部門完成50984萬平方米房屋調查,203座橋梁、1694千米市長道路、3728千米供水管線、22座供水廠調查;交通系統完成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和農村公路23639.062千米調查,基本實現風險形勢全面掌握、發展趨勢提前預測、災害風險精準研判、風險信息及時發布,為進一步健全全市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救災能力調查評估體系,打通防災減災救災“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成果運用支撐。
□張春雷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謝艷 文/圖
強陣地、凝共識、廣動員“線上線下、分散互補”共擰先期準備“一股繩”
“當前已進入汛期,請各組群眾認真配合風險普查工作,發現身邊有洪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災害風險隱患的及時上報村兩委……”今年8月,進入主汛期以來,游仙區石馬鎮天林村的村村通“大喇叭”每天都會向村民做主題為“減輕災害家家受益、風險普查人人盡力”的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宣傳……
這是我市下好氛圍營造“先手棋”、鼓勵人人參與風險普查的日常寫照。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覆蓋范圍廣、任務重、要求高、群眾參與多,如何打好這場硬仗?
綿陽明白“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把“刀”磨得既鋒又利,才能確保事半功倍。于是,鉚足勁強陣地、凝共識,把宣傳動員貫穿普查工作全過程,將全市上下共同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的決心、信心擰成“一股繩”。
呈現在具體工作中,綿陽采取“線上線下結合,集中分散互補”的方式為普查“發聲”。在線上,充分利用黨報黨刊、電視臺、政府網站、微信群等渠道,對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對象、重大意義、普查成果及運用等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做到圖文并茂、入腦入心。
在線下,充分整合駐村工作隊、村(社區)干部、網格員等基層力量,走村入戶,面對面把普查宣傳頁及致市民的一封信送到群眾手中,通過“零距離”講解,使得“風險普查你我助力、服務社會大家受益”“摸清風險隱患底數,保障安全心中有數”等一系列普查理念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不僅如此,在城區大街小巷、鄉鎮街道顯著位置樹立廣告牌,張貼普查宣傳海報,利用公交車、出租車、LED屏滾動播放普查宣傳信息超萬次,結合“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國際減災日”等重要節點集中“展示”普查。全市共發放宣傳手冊、掛圖42萬余份,實現城市鄉村及大街小巷宣傳全覆蓋,進一步把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統一起來、精氣神提振起來,更好凝聚起全域開展普查工作的思想共識。
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下好普查進程“全盤棋”
今年9月19日21時,北川縣桂溪鎮寶城村災害信息員、風險普查員徐川接到氣象部門發布的強降水短時臨近天氣預報信息后,隨即對全村進行風險隱患排查,發現該村二組中石化猿王洞加油站對面山體出現40公分左右裂口,并伴有下滑現象,時至21日,裂口繼續擴大,增至80公分并繼續下滑。確認安全隱患后,徐川當即報告鎮領導,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將26名受威脅群眾全部轉移至安全地帶。
“堡坎里面轟隆隆響,還有水泥縫裂開、小石頭滾落的聲音。幸好徐川反應快、動作快,轉移后第二天就發生了大面積滑坡。”被轉移群眾王昔兵回想當時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更對風險普查員徐川的當機立斷豎起了大拇指。
原來該處去年就發生過落石,鎮、村還專門在滑坡體段修筑了擋墻,并安排村上重點監測。作為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村級風險普查員,徐川自然對該處“格外敏感”,通過“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保障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本次普查的主要內容為“實現一個目標,完成七大項任務”,實現一個目標,就是要通過開展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客觀認識本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七大項任務即查明本市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森林和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的風險要素及其危險性信息;獲取房屋建筑、交通設施、公共服務系統等承災體的災害屬性信息和空間信息;收集本地區年度、一般、重大等歷史災害信息;對市縣兩級各部門、鄉鎮(街道)、社區和企事業單位、居民等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情況,開展綜合減災資源(能力)調查與評估;對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區的建筑物、重大基礎設施、重大工程、重要自然資源及區域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等,開展重點隱患調查和評估;開展主要自然災害風險的多尺度評估,編制災害風險區劃圖;編制全市和各縣市區災害風險區劃圖和綜合防治區劃圖,提出區域綜合防治對策。
“覆蓋范圍廣、參與部門多、技術要求高、一線任務重”,加之基本無成熟先例和既定模式,普查工作如何高位推進、系統發力?
綿陽思路清晰、舉措鮮明:按照“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原則,組織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體系,全域協同發力下好普查進程“全盤棋”。
按照國、省安排部署,綿陽“一張藍圖繪到底”,先后印發了《綿陽市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總體方案》《綿陽市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方案》等指導性文件,對普查工作各行業部門職責任務等進行逐一分解,做到工作推進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迅速到位的還有組織機構。市、縣(市、區)兩級均成立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統籌調動普查經費、人員、技術難題等綜合問題,并設立“一辦八組”,建立定期分析、溝通、解決問題的上下聯動、反應迅捷、職責明確、責任到人的協調工作機制。
此外,市應急管理局作為本次普查工作的統籌組織牽頭單位,以“點對點負責、點帶面開展、面面相結合、多方參與審核”為原則,通過建立聯席會商會議和跨部門協調工作機制,主管領導定期召開協調會,關鍵節點召開調度會,構建部門、鎮(鄉、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聯動機制,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聯動統籌推進、齊抓共管的局面,促進綿陽八大系統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作有序推進。
聚一線、訪基層、全覆蓋“三個專班、多元科技”確保普查資料“成果化”
無論是開展地災、水旱、森林草原火災等災種致災調查,還是房屋建筑、公路橋梁等承災體調查,其主戰場都在一線、在基層。
這就需要專業“人才隊伍”和“科技智慧”加持,才能確保普查資料“成果化”。
截至目前,綿陽市已總計落實普查經費8341萬元,上級補助資金246萬元。
在政策經費保障的前提下,綿陽狠抓力量統籌,建強“三個專班”。首先,組建市、縣(區)兩級普查工作專班,形成上下聯動的“1+N”普查專班架構;其次,牽頭部門市應急管理,成員單位氣象、自然資源、水利等也成立行業系統普查工作專班,明確專職分管領導、普查聯絡員,搭建起統一領導、上下貫通、分工協作、信息共享的“1+8”行業網格普查組織架構;再次,與西南科技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校地聯動、與第三方專業技術機構開展合作,在歷史自然災害、森林火災、地震災害等專業技術依賴性較強的領域成立專業技術專班,借“智”借“技”,確保源頭數據的“含金量”和科學性。
“三個專班”如何發力、通力協作?各行業系統普查工作專班結合普查任務對行業內的企事業單位、鎮(街道)開展業務培訓和指標詳解,各企事業單位、鎮(街道)對具體操作的調查人員進行培訓,專業技術專班通過組織高校專家團隊開展縣級培訓,對普查方案和技術規范作系統性解讀。
在此基礎上,整合基層村(社區)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災害信息員、風險普查員等力量,在外業調查、數據收集、屬性核實等方面提供大量人力支撐,在全市范圍內形成“普查指導員+干部+志愿者”“社區網格員+志愿者+大學生+技術支撐”等普查工作模式,形成全域范圍內“人人參與普查,人人普查專業”的全社會齊抓共管格局。
“普查過程中,普查專班重點對山洪威脅區、地災隱患點等周邊農戶實行全覆蓋走訪,確保點位性質清晰、范圍明確。”綿陽市普查辦專班負責人李天森介紹,目前,我市主要采用工程勘測、遙感解譯、站點觀測數據資料匯集、現場調查等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開展致災孕災要素調查,采取遙感影像識別、無人機航拍數據提取等技術手段獲取房屋建筑等承災體的分布、輪廓、結構、設防等特征信息,通過互聯網數據抓取、現場調查與復核等多樣技術手段,結合數據調查APP移動終端采集承災體地理位置、數量、設防情況等災害屬性信息,并采用分層級抽樣、詳查、人工復核等手段,保證數據質量。
據統計,目前,普查專班已組織開展業務培訓6476人次,組織各區縣前往全國試點縣考察學習120人次。通過“專班發力、科技加碼”進一步積累了普查經驗,掌握了工作方法,合力解決了普查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確保了各層級普查資料有力、有序“成果化”。
強督查、嚴核查、回頭審“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倒逼普查質效“雙提升”
應急系統8月5日全面完成普查清查數據錄入,8月10日全面完成普查清查數據審核,9月29日全面完成普查調查工作,11月21日全面完成應急系統普查成果抽樣核查工作,11月29日全面完成應急系統市級審核上報工作。地震、地質、氣象、水利等5個普查項目已全面完成,林草、交通、住建正抓緊推進,確保12月31日基本完成調查工作任務。
面對著“步步緊逼”的工作任務和時間表,市普查辦始終堅持“底線”思維,把普查任務作為專項目標任務納入考核,量化工作總任務和各環節任務,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對工作落實不力、推進緩慢的部門,實行“一次提醒、二次點名、三次問責”,確保各項任務保質保量完成。
為嚴格遵守“質量第一”的普查原則,市普查辦“劍”指督查督辦,不僅制定了統籌調度、督查檢查、結果反饋等指導調度機制,還建立了普查問題“三臺賬一清單”制度,即“系統審核與調查問題臺賬、系統填報問題臺賬、駐點問題臺賬,系統已解決問題清單”制度,落實市縣鄉普查技術服務聯絡機制,開展定向督促指導和全面巡查,推進普查工作落地落實落細。
同時,對各單位采集的數據實行“三輪審核”,先由縣普查辦一對一“跟蹤審”,實時管控數據質量;再由技術人員對數據和佐證資料進行“交叉審”;最后由外業調查小組到現場對數據“回頭審”。過程中,市、縣普查辦對弄虛作假、執行不力的,嚴肅追責問責,倒逼各縣(市、區)解決普查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數據是最好的說明。11月下旬,各縣(市、區)應急系統普查數據上報后,市普查辦又以交叉檢查的方式,隨機抽取全市27類688條數據19188條調查指標,進行內外業綜合核查,經抽查核實、修正各區縣報錯數據20類148條調查指標。由此,以點及面,要求各縣(市、區)再次對所有上報數據進行梳理、核查。通過反復查漏補缺、核查驗收、層層加碼確保數據的真實有效,促進普查工作質、效“雙提升”。
“普查數據審核無誤后,下一步,我們將及時進行整理分析,推進普查數據盡早納入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工作體系。同時,深化普查成果的應用研究,結合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和防汛救災等工作探索建立多行業、多類型、多形式的普查成果應用體系和階段性成果應用模式,著力實現數據共享和成果轉化,充分發揮普查成果效益。”市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李克勤表示。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