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后的新安醫養中心功能完善,醫護人員正為老人們進行護理。
江油市天嶺村良好的人居環境,成為游客“打卡”地。
冬日暖陽下,在由原義新鎮、新安鎮敬老院和衛生院資源整合建立的新安醫養中心院內,老人們或下棋、或聊天、或曬太陽,其樂融融;由原三清、海棠、白沙三村合并而成的戰旗鎮白沙村已整體連片打造成以水稻、水果、中藥材種植為主的農旅融合產業特色村,走出了一條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繁榮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一窗受理、一章審批、一次辦結、全程代辦”……通過標準化、特色化、精細化打造的江油各村鎮便民服務中心,現在可完成307項政務服務事項辦理,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
行政區域調整改革的“減法”帶來改革成效的“加法”,自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進以來,江油創新機制,夯實基礎,調優布局,把“兩項改革”往深里抓、實里做,不斷以改革的實際成效回應群眾的殷切期盼。
□王鳳麗 文/圖
資源“活”起來優化配置為經濟發展蓄能
每天中午時分,位于三合鎮蟠龍村的川江肥腸店里甚是熱鬧,前來用餐的人絡繹不絕,縷縷炊煙讓原本荒廢、破舊的房屋煥發生機。這只是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進以來,江油盤活資源,讓閑置資產再生利用的一個縮影。
行之愈難愈往前,改革關頭勇者勝。蟠龍村由原蟠龍村和雙江村合并而成,合并后的蟠龍村出現了村辦公樓閑置的情況。該村大膽探索,通過租賃經營、入股經營、商業開發等方式,引入農貿公司、公益組織、餐飲店等商家和社會團體入駐,讓閑置資產有了用武之地。
試水成功后,該村又盤活了其他閑置的集體建設用地和廠房等存量資產,實現集體經濟年均增收10萬元。
在蟠龍村的示范帶動下,其他鎮村也積極探索,盤活閑置資產、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產利用效率,釋放改革紅利,增強村民的獲得感。
歸心谷是永勝鎮藏王寨村盤活村閑置資產、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項目,該項目年接待游客達7萬人次;方水鎮通過招商、入股等市場手段,吸引企業及經營能人共同開發利用閑置資源,讓“沉睡資產”活起來。目前,該鎮已盤活閑置農戶房屋7戶、集體經濟所屬房屋5套,建成民宿、咖啡書吧、電商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集體經濟年增收11萬元;永勝鎮海棠鋪村積極盤活閑置資產,將黨群陣地打造成村級老年活動中心,完善村級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
為進一步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江油以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決心,創新方式分類盤活鎮村閑置資產11.62萬平方米、盤活率達99.57%。
產業“強”起來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聚能
蔚藍的天空下,河流蜿蜒,彩林如畫,盤山公路如山間彩虹環繞在村舍間……隆冬時節的楓順鄉仍風景如畫,良好環境的背后,是江油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交出的漂亮答卷。
楓順鄉作為江油市最北端的山區鄉鎮,被譽為“江油北大門”。該鄉以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為契機,搶抓北部山區生態旅游扶貧環線貫通重大機遇,充分利用現有旅游資源,緊緊圍繞“一心一帶五主題”“一園兩基地”的大空間布局,高質量編制《楓順鄉生態和旅游融合發展概念策劃》,全力推進北部山區生態康養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帶建設。
兩項改革既是一次地域版圖戰略重構,更是一次發展水平提升的新機遇。在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中,江油各村鎮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挖掘優勢,發揮特色,深化改革,夯實發展基礎,為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集聚強勁動能。
青蓮鎮著力優化構建產業空間布局,以項目投資為抓手,做大做強文化旅游、蔬菜種植等優勢產業,實現文農旅深度融合;戰旗鎮實施“組織+產業”的發展模式,培育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新安鎮利用孝親文化基礎和便利的醫療、養老設施,探索“醫養結合、兩院一體”模式,打造集醫療、護理、養老、康復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醫養服務中心。
特色產業逐漸做強、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鄉鎮和行政村班車通達率達100%、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96%、農村污水有效治理率提升到73.6%、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提升到100%,78%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年收入超過3萬元……自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鋪開以來,江油科學謀劃、多點發力推動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實,改革成效突顯并惠及廣大群眾。
效能“高”起來健全體系為基層治理賦能
“現在市場環境好得很哦,干凈整潔有序,無占道經營現象。”武都鎮畫屏農貿市場李大姐對現在的市場環境很是滿意。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得益于武都鎮創新實施的“一支隊伍管執法”管理模式,提高了基層治理水平。
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實施以來,武都鎮積極探索“一支隊伍管執法”管理模式,努力構建“權責統一、權威高效、執行順暢”的綜合執法體制,解決了執法力量分散、薄弱的問題基層治理,目的在為民,關鍵在效能。
龍鳳鎮打造“政務+金融”服務專區,把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255項便民服務事項,全部納入便民服務大廳受理,讓群眾辦事便利、快捷又暖心;河口鎮扎實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社會治安群防群治等工作,努力營造高效、和諧的社會環境;雁門鎮拿出實勁、韌勁和親勁“三股勁”,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有序開展村莊主要道路和居民房前屋后大掃除,清理雜草雜物和衛生死角,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為保障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入推進,江油不斷健全基層治理體系,夯實基層基礎,規范設置鎮、村、組三級黨組織,健全基層干部選育用管方法,創新“一肩挑”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管理監督機制,構建起“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科技賦能”的社區治理新模式。
“全市鄉鎮司法所從40個調整為24個、派出所從21個調整為22個;優化應急管理服務設施布局,設置區域性消防救援站點2個,建成應急避難所(點)373個,組建鄉鎮(街道)應急隊24支、村(社區)應急分隊250支,加快形成‘一主兩輔’基層應急力量體系。”談及改革取得的成效,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如數家珍。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使命呼喚新作為。下一步,江油將從做實規定動作、抓好改革示范、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工作,確保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抓出實效、抓出經驗,交上一份群眾滿意的答卷。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