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12月7日電 題:我們的冬天暖3℃——遼寧老舊小區改造看笑臉
新華社記者李錚、白涌泉
劉長毅曾經一元錢一元錢地攢,期望買房子逃離五里營子。
遼寧省錦州市凌河區紫荊街道,五里營子小區的16棟住宅修建于20世紀80年代,80歲的劉長毅在這里生活了35年。
“我們這沒有感應燈,但進樓道也跺腳,為了嚇耗子。”劉大爺的話勾起了鄰居們的回憶,“往院里看,全是違建小房;往天上看,電線像蜘蛛網密密麻麻;往路上看,全是坑,下水道還經常反水;冬天家里勉強十八九攝氏度,都得穿棉襖。”
這個錦州市公認的最差小區,2020年被列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讓我們提意見,沒想到動真格的了。”五里營子13號樓的趙阿姨說,小區實在太差了,我們就說屋里太冷、下水道總堵、院里連站著說話的地方都沒有。
2020年4月27日,施工隊來了。墻體四周保溫、煤水電氣管網改造、電線網線入地、拆除違建。一項一項,如居民所愿。
錦州市五里營子小區在“老舊小區”改造前后對比圖。(左圖為小區改造之前的違章建筑,2020年7月16日攝;右圖為改造后的小區樓房外觀,2021年11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攝
“這兩個冬天,屋里能提高三四攝氏度。我姐前兩天來看我,都不敢認門,進小區就照相。”趙阿姨說,五里營子不僅變美了,物業還給有意愿的居民安裝了“一呼百諾”呼叫器,老年人在家里有什么急病,一按,物業就能來救急。家里煤水電氣出現泄漏,呼叫器也能報警。
“充分征求群眾意見,老舊小區改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這條。”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住房保障處處長胡林濤說,“小區是群眾的家,群眾需要改造什么,政府就把錢投在哪。屋里冷、房頂漏、下水堵是意見最強烈的三項,我們就先做好這三件事,雪中送炭。”
據介紹,2019年以來,遼寧省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599個,涉及居民113萬戶。基層黨組織和社區工作者也走進了113萬戶家門。
窗上焊籠子式的防盜窗,是老舊小區常見一“景”,不但影響美觀,而且導致漏水。談到拆除防盜窗,鞍山市鐵東區銀環社區書記牛麗雯哭了,“居民就和我說一句,丟東西誰負責。我談一次被懟回來一次。”
做了12年社區工作的牛麗雯不信有敲不開的門、做不通的工作。她深入老黨員、志愿者群體講監控作用、講防水效果。漸漸地,一家家主動拆掉了防盜窗,直至43棟樓,全部2766戶。
傾聽群眾意見后,請群眾全程監督。各老舊小區改造現場,記者看到了無數關心自己家園的監督員。
在沈陽市于洪區綠園小區,下水道堵塞是一樓居民錢文生的一塊心病。改造工程啟動后,他每天守在家門口看挖溝,“施工隊挖開后,我和他們說圖紙設計考慮不周全,我自己掏了多少次,我清楚情況。”按照錢文生的方案反復測量后,施工方認可了他的建議。
如今,管道通了、污水沒了,錢文生總是緊鎖的眉頭也舒展了。“就是一句話,感激!”當了20多年兵的老錢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沈陽市于洪區社區沙河子小區友誼“老舊小區”改造前后對比圖。(左圖為小區改造之前的小區樓房外觀,2018年3月24日攝;右圖為改造后的小區樓房外觀,2021年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攝
胡林濤說,在兜底做好外墻保溫、室內防水、管網改造等基礎類改造基礎上,各城市本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在口袋公園、路燈、車位等完善類改造和養老、康復、食堂等提高類改造方面進行綜合提升。
在鞍山市北長甸小區,鞍鋼退休職工田文佳每天都穿過樓下的口袋公園,到小區與鞍鋼合作成立的社區食堂吃飯,他說:“物美價廉,又找到了鞍鋼食堂的老味道。”
一年新、兩年舊、三年依舊是老舊。保持成果一直是之前老舊小區改造的短板,遼寧省各市把謀長遠的事想在了前面。沈陽市城市公用事業發展中心物業管理服務部副部長李本鑫說,我們要求改造小區的門檻是要有保障性物業或自治物業,錢要花得長遠。
沈陽市和平區三好街103號院有5棟樓220戶,2006年成為棄管小區,一度垃圾亂扔,居民怨聲載道。小區所在的文安路社區黨委成立小區黨支部,先帶領黨員搞衛生、值班看守大門。秩序恢復后,業主大會選舉園區業委會,實行居民自治管理。業主委員會主任楊湘霖說,自治物業瞄準垃圾、安全、車位等業主的“煩心事”做服務,贏得了大家的信任,物業費收繳率一直在98%左右。
在小區的智能自行車棚里,老楊一邊演示著電動自行車充電樁、旋轉攝像頭、煙火報警系統,一邊說:“今年小區改造,給我們投了264萬元,蜘蛛網般的線入了地、道路平整了、休閑廣場美觀了。尤其是這個自行車棚,解決了居民怕丟、充電的老大難問題。”
沈陽市和平區三好街103號院“老舊小區”改造前后對比圖。(左圖為小區改造之前的舊車棚,2021年3月21日攝;右圖為改造后的有監控可以給電動車充電的新車棚,2021年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攝
楊湘霖說:“現在小區里,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居民的笑臉。美麗家園來之不易,我們必須維護好。”
走進遼寧省各地的改造小區,楊湘霖話語中的笑臉一張張迎面而來。臨別時,劉長毅拉著記者的手,讓記者一定進屋看看。
“23攝氏度,暖和。”劉大爺指著溫度計說,“咱們小區現在怎么看怎么像新家。老鄰居都慶幸沒搬走,三四十年的感情,舍不得。”
編輯:郭成